第531章 选官(2 / 2)

齐国虽然新创,但制度承袭北魏,能做的改革很多,可以得罪的人更多,如何才能尽量得罪少数人、用这些代价笼络住大多数,则看高殷自己的政治智慧。

就目前而言,高殷觉得拉拢这批寒门浊官是值得的,一如不给武官上升通道,他们就敢冲击将军府邸一样,虽然现在武官们不敢如此,也不必如此,但高殷活着的时候还能压制,他一死,事情就会开始变化了。

“故此自今日始,如州主簿、郡功曹之流,亦由朝廷下旨敕用之。”

这一道命令,便是针对各地州郡的辟召,限制士族们的力量。

汉朝的地方州郡长官有着辟除掾属的权力,被辟召者通过察举孝廉、秀才等途径,或迁任地方长吏,或跻身朝班,是士人入仕的重要阶梯。

就像董卓这家伙,最初入朝时并不强大,因此需要与自己的恩主袁氏谈好价码,支持朝廷由他话事。虽然袁绍不同意,但袁家又不是只有袁绍,看在董卓是自家门生的份上,袁隗勉强认可了,在董卓擅权期间默许废立少帝刘辩,并亲解刘辩玺绶,他能与董卓合作的原因,便是董卓曾被袁隗征为司徒府掾吏,是自己人。

之后韩馥会放弃抵抗,投降袁绍,同样因为他是袁氏的门生故吏,没认识到时代变了。

在太平时节,这一番操作还没什么问题,但到了乱世,士族立刻就能通过这样的裙带关系获取帝都的最新消息,乃至起兵将名望变现,比如官拜刺史、加将军号而领兵者,在规制上可以开府置佐,府中长史、参军、司马等人都由刺史太守他们自行征辟,好处是刺史们对本地的控制力变强,毕竟部下都是自己征辟的,坏处就是当这个刺史太守出现异心时,部下也大概率猛猛支持。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汉朝是二元君主制,被国家授予官职的,便是国家臣子,君主是汉帝,因此即便刘备入许昌被封为左将军,受到曹操的厚待,曹操也不是他的君主,因为在名义上,左将军是汉帝与朝廷赠予他的官职,他可以感激曹操,但最优先的效忠对象是汉帝刘协。

而曹操在早年成为兖州牧时,发掘了一个叫做于禁的将领,拜其为军司马,这时候曹操就成为了于禁的恩主,于禁的君主就是曹操,他可以优先对曹操,而后向汉帝负责,因为于禁还没有正式进入朝廷的官职体系,此刻他身上的官职是曹操赐予的。

等受领了朝廷官职,他于禁便也和刘备一样,是汉帝的臣子了,只不过反叛曹操,还是继续保持着对曹操的忠诚,就是他个人的选择。

以州郡征辟入仕是大族子弟的常用云梯,在汉末三国屡屡皆是,但晋朝之后,门阀制度建立,高门把持了直接入仕上层的通道,对这区区州郡征辟便看不上了,非得是中央台省或内职近侍等公卿台辅之官,起家就是七品甚至六品,早早在朝廷高官身边熟悉上层政务、拓展人脉,在地方的州郡做苦逼的私属吏,和朝廷没有强力的联系,上级郡守也没有帮助自己升职的能力。

此时经历过魏末动乱,武人抬头,士族元气大伤,在齐国的体现便是张亮、燕子献、高归彦等非士族之人先后拜相,士族为晋阳勋贵所慑,虽然仍掌握一定的中枢权力,但较之以往大不如前。

这就给了高殷操作的空间,如今的汉人士族高门还要仰仗高殷,才能维护住在齐国上层的清官地位,那么高殷只要不是做得太过分,他们也无可奈何,只能捏着鼻子辅佐高殷,毕竟高殷的知名身份是汉儒,总不能最后把儒生都给打倒了。

既然州郡私属吏是高门士族看不上的,那高殷便在此给予这些流外之官和低等士族以恩惠,将地方州郡的主簿功曹之流承认为中央委派地方的官员,亦入朝官序列,顺便将州郡辟士之权一并纳入朝廷,地方的刺史太守仍可以自行征辟,但必须上报朝廷,且只有推荐权、没有任命权,如此便能在制度上限制地方长官建立私属班底,从而杜绝汉末董卓韩馥之事。

“如此一来,既削弱了地方大族之势力,又加强我中央齐廷之权柄,朝廷由此强盛,而各州俯仰之,不得违抗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