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家宴(1 / 2)

93号院里,午后的阳光透过老槐树的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显得静谧而慵懒。

陈小满和安雨琪刚午睡起来,正坐在院里的石桌旁。

陈小满悠闲地泡着一壶消食解腻的普洱,安雨琪则翻看着一本医书,偶尔抬头和丈夫交流几句在厦门见过的某味药材,盘算着能否引入医馆。

岁月静好,莫过于此。

忽然,院门被轻轻推开了一条缝,探进一张慈祥又带着点小心翼翼的脸。

“小满?雨琪?在家呢?”是陈妈的声音。

陈小满和安雨琪闻声都站了起来。

“妈,您怎么过来了?快进来坐!”安雨琪连忙放下书,迎了上去。

陈小满也有些好奇,母亲平时很少不打招呼就直接上门,尤其是他们刚旅行回来没多久:“妈,有事儿?”

陈妈笑着走进院子,手里还提着个小布袋,看样子是刚从小市场买菜回来。

她打量了一下小两口,见他们气色红润,神情放松,放心地点点头:“没啥大事儿!就是瞅着今儿天气好,买了条新鲜的鲈鱼,还有块不错的五花肉。

想着你们小两口刚回来,你爸呢,又念叨着想跟小满喝两杯聊聊见闻。

我就琢磨着,晚上就在我们那院儿,咱们一家子吃个便饭?”

她说着,看向儿子和儿媳,眼神里带着期盼,但又怕打扰他们似的:“你们晚上要是没别的安排,就过来?也省得你们自己开火了。”

陈小满一听是这事儿,脸上立刻露出笑容,没有任何犹豫,干脆利落地答应下来:“行啊!妈,这有啥好问的,我们肯定去!正好我也馋您做的红烧肉和清蒸鱼了!爸想喝酒,我陪他。”

他知道,父母这是想他们了,也是用一种最朴实的方式表达对他们回家的欢迎和关心。

这种家庭的温情,是他无论走到哪里、拥有多少财富都最为珍视的。

安雨琪也笑着挽住陈妈的胳膊:“太好了,妈!我们正愁晚上吃什么呢。

您和爸准备饭菜多辛苦,我们早点过去帮忙打下手!”

“哎呦,帮什么忙,就几个菜,一会儿就弄好了!你们歇着,到时候直接过来吃就行!”陈妈见他们答应得爽快,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花,心里别提多舒坦了。

她就喜欢儿子媳妇这不拿自己当外人、贴心懂事的劲儿。

“那不行,洗菜剥蒜的活儿我们得干。”安雨琪坚持道。

“成成成,你们来了再说。”陈妈乐呵呵的,“那你们接着歇着,我回去收拾鱼去!记得早点过来啊!”

说完,心满意足地提着她的菜篮子,又风风火火地回95号院去了。

院门轻轻合上,院里又恢复了宁静,但气氛却因刚才这个小插曲变得更加温馨。

安雨琪笑着对陈小满说:“爸妈真好。”

陈小满点点头,重新坐下斟茶:“嗯,晚上又能吃上妈做的家常味了,挺好。”

简单的晚饭邀约,却充满了家长里短的温暖和亲情维系的味道。

对于刚刚远行归来的陈小满和安雨琪来说,没有比这更接地气、更令人心安的回家的感觉了。

他们开始期待着晚上在95号院那顿看似普通、却情意浓浓的的家宴。

傍晚时分,夕阳给南锣鼓巷的灰墙黛瓦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晖。

陈小满和安雨琪提着两盒从厦门带回的馅饼和一套上好的安溪铁观音,准时来到了95号院。

一进院门,浓郁的饭菜香气就扑面而来,夹杂着淡淡的草药清香。

陈母正在公用厨房里忙活着最后一道汤,锅铲碰撞声滋滋作响。

陈父则坐在自家屋门口的小马扎上,手里拿着个小小的药碾子,不紧不慢地碾着一些白色的药材,看到儿子儿媳进来,脸上立刻绽开了笑容。

“爸,妈,我们来了。”陈小满和安雨琪异口同声。

“快来快来!屋里坐!老头子,别鼓捣你那些药粉了,儿子媳妇都来了!”陈母在厨房里高声应着。

陈小满却先走到了父亲身边,蹲下身,用手指捻起一点碾好的药粉,在指尖搓了搓,又凑近闻了闻:“爸,这是在碾川贝?品相不错,松脆洁白,‘怀中抱月’的特征也明显,是松贝吧?”

陈父有些得意地点头:“眼力不错!正是松贝。

最近天气燥,好几个老伙计咳嗽,准备配点川贝母粉给他们润肺化痰。

这力道,轻了不成粉,重了出油,就得像我这样,不轻不重,绵绵用力才行。”

老爷子说着,还示范了一下碾药的节奏。

安雨琪也凑过来看:“爸这手法真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