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厦门之行结束(1 / 2)

接下来的几天,陈小满和安雨琪完全沉浸在了这座海滨城市的独特魅力之中。

他们不像后来的游客那样追逐网红打卡点,而是以一种更从容、更贴近本地生活的方式,细细品味着八十年代中期厦门的韵味。

去鼓浪屿是必然的选择。

他们来到轮渡码头,乘坐那种老式的、漆着蓝白色调的渡轮,随着“突突”的发动机声,缓缓驶向那座仿佛漂浮于碧波之上的花园小岛。

海风拂面,视野开阔,对岸的鹭江道风光和岛上的红瓦绿树逐渐清晰。

登上鼓浪屿,首先感受到的是与厦门本岛不同的宁静与闲适。

没有机动车,只有偶尔叮当作响的自行车和人力板车。

蜿蜒起伏的小路两侧,是风格各异、但大多有些年岁的别墅和民居,有的围墙探出繁茂的三角梅,有的庭院里古榕如盖。

他们并没有刻意去寻找某个特定的“景点”,而是随心所欲地在迷宫般的小巷中穿行。

时而驻足欣赏一栋别致的骑楼建筑上的雕花,时而透过虚掩的铁门窥见一个荒芜但绿意盎然的花园。

空气中弥漫着植物的清香和海风的微咸。

“这里好多房子,以前大概都是华侨富商建的。”安雨琪看着一栋略显破败但气势犹存的别墅说道。

“嗯,中西合璧,自成一格,可惜很多都疏于打理了。”陈小满点点头,他的目光更多停留在那些建筑的格局、用料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上,这似乎能窥见当年主人的审美与生活。

他们沿着海边的小路漫步,礁石嶙峋,海浪拍岸。

在一个人迹稀少的小海湾,他们坐下来,听着涛声,什么也不说,就觉得很美好。

陈小满甚至拿出随身带的一小包茶叶,用军用水壶里的水,勉强泡了两杯淡茶,笑称这是“鼓浪屿限定版海景茶”。

岛上偶遇的本地居民,说着软糯的闽南语,神态悠闲。

他们在路边的小摊买了用油纸包着的鱼丸汤和炸五香,坐在路边石凳上吃,味道简单却鲜美无比。

安雨琪还对岛上随处可见的“馅饼”和“肉脯”产生了兴趣,买了一些准备带回北京送人。

另一天清晨,他们去了南普陀寺。

寺庙依山面海,香火鼎盛,但比起后世的摩肩接踵,此时更多了一份宗教场所固有的肃穆与清静。

他们随着善男信女进入寺内,聆听悠扬的晨钟和诵经声,闻着檀香的气息,心绪变得格外宁静。

陈小满对寺内的建筑布局、碑刻以及药王殿等特别留意。

安雨琪则虔诚地上了香,为家人和朋友祈福。

在南普陀,他们品尝了着名的素斋。

简单的素材,在僧厨的巧手下,做出了形色味皆佳的素菜,尤其是那一道“南海金莲”,让两人赞不绝口。

“虽是素宴,但烹饪的功夫,火候的把握,丝毫不逊于荤菜。

可见凡事做到极致,皆是艺术。”

陈小满评价道。

老街市井与特区新貌

他们也逛了厦门的老街市集,在骑楼下的商铺里流连,看那些来自南洋的舶来品、本地的海鲜干货、还有各种新奇的水果。

安雨琪对药材铺子尤其感兴趣,虽然很多药材相同,但炮制方法和用药习惯与北方略有差异,她看得津津有味,还不时与老板交谈几句。

他们也看到了特区建设初期热火朝天的景象,工地、新起的厂房、挂着“外资”、“合资”牌子的公司……

一种蓬勃的生机与古老的渔港风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时代感。

几天下来,他们的皮肤被海风和阳光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旅行包里塞满了各种晒干的海货、茶叶、馅饼和一路收集的种子、贝壳等小玩意。

更多的是脑海中留下的鲜明印象:碧海蓝天、红砖古厝、悠扬琴声,鼓浪屿有钢琴之岛的美誉,时常能听到某扇窗户里飘出的练习曲、虔诚梵音、还有那浓郁而独特的闽南风情。

夜晚,回到简朴的招待所,安雨琪在灯下整理着厚厚的旅行笔记和收集的各种票根、简介。

陈小满则泡上最后一杯从北京带来的铁观音,看着窗外南国的夜空,若有所思。

“这一趟,收获颇丰。”他缓缓道,“看到了不一样的山海,不一样的人间烟火,开阔眼界,方能知不足,也能更坚定本心。”

安雨琪点头,眼中闪着光:“嗯!我觉得心里好像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回去后,更有干劲了!”

他们的厦门之行,没有匆忙的行程,只有慢节奏的浸润与体会。

这段经历,如同在南国温暖的阳光下发酵的美酒,将在未来的岁月里,持续为他们提供滋养与回味的甘醇。

在厦门的最后一天,陈小满和安雨琪没有再去新的景点,而是选择了一种更慵懒的方式度过。

上午,他们又去了一次厦门大学,这次专门去了鲁迅先生曾经工作过的集美楼,在静谧的校园里更深地感受了一番学术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