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通篇下来,沈淮觉得自己写的很克制。
“那些治国之策,在座的都能侃侃而谈,但是太平盛世,千古明君,又岂是我等一介贡士能说得清楚的?”
沈淮把手中的糕点吃完,然后拍了拍手,“卢兄呢,发挥得如何?”
他是第一个走出太和殿的考生。
卢龄之第二个。
“还真不好说。”卢龄之又吃了一块糕点,“反正吧,该写的我都写了,不该写的我也写了,剩下的就交给那些阅卷官去头疼吧。”
沈淮笑了,“卢兄倒是潇洒。”
“事情已了,多想无益。”卢龄之拍了拍手上的碎屑,“时候不早了,我们回去吧。|”
登上马车时,卢龄之突然回头,“解忧糕味道很好,谢了。”
“再会!”
沈淮也上了马车。
苏敬和崔鹤汀出来时,正好看到沈淮和卢龄之分开。
苏敬不禁好奇,“他俩何时这么熟了?”
崔鹤汀摇摇头,表示不知。
然后各自上自家的马车。
等孟浩出来,哪里还有沈淮、苏敬等人的身影?
孟浩心情颇为微妙。
总觉得那几人,发生了什么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
皇宫,阅卷殿。
殿试结束,考生的卷子统一收进殿内,待十二位读卷官就位后,立即封锁整个阅卷殿,殿外派重兵把守,吃喝有专人负责,其余人等不得靠近半步,否则一律按舞弊论处。
读卷官一共有十二人。
翰林院三人,六部各一人,大理寺一人,詹事府一人,通政司一人。
首席读卷官由祝大学士担任。
三日后由皇帝钦定名次,举行传胪大典。
十二人改两百八十份卷子,平均每人每天要看九十多份。
时间紧,任务重。
所以殿试当晚,读卷官们就要挑灯改卷子了。
谢道珩也在其中。
匆匆吃了几口饭食,开始改卷。
他是第一个改卷的人,所以看得很认真仔细,打上记号后才传给
读卷的规则是:每份卷子每个读卷官都要看一遍,并打上记号,最后统计出打圈最多的十张卷子,呈给皇帝,由他钦定名次。
记号等级分五种。
圈、点、横、竖、叉。
打圈最优,打点次之,接着是打横和打竖,打叉被视为最差。
通常情况下,读卷官很少打叉,除非考生的观点太过荒谬,严重脱离事实。
只要能自圆其说,就算答案平平无奇,至少也给你打竖。
打叉,说明你写的太差劲了。
如果前面的几个读卷官都打叉,那么后面的读卷官也会跟着打叉,有可能都不会看这张卷子一眼。
如果前面几个都打圈,后面的人也会认真看。
所以第一个读卷官的记号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