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改卷(1 / 2)

“我们那个位置太靠前了,有些不好意思。”卢龄之没客气,拿起糕点就品尝起来,“嗯,味道不错,甜而不腻。”

“卢公子好眼光。”碧青笑着朝卢龄之欠身一礼,“这糕点用的是当季新采的花瓣、山泉水,再配上山蜜调制而成,尝着清润爽口,有驱散愁绪的妙处。

我们公子便给它起了个名字,解忧糕。”

“喔?”卢龄之看了看手中的糕点,又闻了闻,然后笑道,“没想到沈兄平日里这般闲情雅致。”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古人有杜康,我沈淮有解忧糕。”沈淮笑着朝卢龄之伸手。

起初,卢龄之不懂,见沈淮做出敬酒的动作后,也拿着糕点跟他互敬。

两人对视一眼后,都笑了。

“沈兄答题都不打草稿么?”卢龄之好奇的问道。

“打草稿再抄录,你不觉得很浪费时间吗?”沈淮反问。

“可是不打草稿,很容易忘记某些重要的点子。”

“也许……是我的记性比较好吧!”

好叭!

卢龄之笑着接受了沈淮的说法,“此次殿试,沈兄觉得自己发挥得如何?”

“应该不怎么样。”沈淮沉默了好久才开口回应。

他来自现代,知晓很多富民强兵的法子,但很多都用不上。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政策必须与时代相适应,脱离时代照搬硬套那些所谓先进的办法是行不通的。

想要改善民生,又符合大夏国情的理念和措施,可以从轻徭薄赋、兴修水利、赈灾救荒、推广农桑技术等方面进行。

可这些,难道大臣和皇帝不知道吗?

他们知道。

但是,知道是一回事,能否解决又是一回事。

比如堤坝修建,明知糯米灰浆技术比土筑的强,却没有全国试行,主要原因在成本过高,国库承担不起,所以使用范围非常有限。

沈淮提出的束水冲沙之法,只在京城试点,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能怪皇帝和工部不努力吗?

不能!

因为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困难和局限,不是有好办法就能立马去做去实行。

还有,大夏的赈灾救荒,虽已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体系,但解决措施有限,仅依靠朝廷和地方粮仓赈灾,民间互助,官府抑制粮价来解决粮食问题。

灾后恢复,往往有点力不从心。

尤其是灾后的疫病,一直很被动,只能通过隔离阻断传播,所用的药方也只能缓解发热、腹泻等症状,医理药方至今还未有重大突破。

老百姓感染了疫病,基本就是等死。

他们接触不到医官,只能到医馆求助。

可民间大夫医术有限,且价格昂贵,老百姓根本负担不起。

农桑方面。

没有高产粮种,两季稻只在南方某些地区出现,并未形成普遍,种植主要依赖农家肥,虫害方面依靠人力捉捕,也没什么人钻研这方面。

技术难以升级,理论知识遭受冷落。

《齐民要术》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沈淮答题的时候,并没有直接套用现代的办法,而是结合大夏实际情况,在农桑、水利、赈灾方面,借鉴可用的办法。

办法比现有的好,但不会让人觉得逆天。

边防巩固方面,借鉴军镇制度的开放包容,再融合经济制衡……什么重文轻武、闭关锁国这些,适当提了一两句就行。

至于海上贸易,想想还是作罢。

皇帝只是想听一听大家的看法,而不是指指点点。

分寸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