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殿试2(1 / 2)

沈淮把问题琢磨了一遍,结果发现题目范围有点广,要是没有侧重点,很难从中脱颖而出。

思来想去,可以从三个方面破题。

首先要做的就是呼应君心。

紧扣天启帝三十年“忧勤”“自省”进行表述,表达自己的态度,拉近‘君臣’距离。

说白了,就是要拍马屁。

而且还要夸得自然,不能有谄媚痕迹,更不能太刻意。

二是焦距核心问题。

题中的富民强兵之问,其实就是民生、边防和治世之间的联系。

兵强和民富,向来都是双向。

若百姓自己都吃不饱,哪来的粮钱养兵?若无壮兵,又如何守护边疆安宁?

问题的根源,还是回到“民”字。

而老百姓的根,在土地上。

封建王朝的覆灭,基本都是后期土地兼并太过严重,百姓活不下去,被逼起义的。

什么一条鞭法,摊丁入亩这些土地改革法,大夏还用不到。

他也不能提出来,否则就是与一众世家豪强为敌。

何况,自己的老师就是世家。

总不能端起碗吃饭,放下筷子骂娘。

最最重要的一点,土地兼并是上位者操心的事情,他一个小小贡士就不要在关公面前耍大刀了。

土地不能动,总可以往手工业、纺织业这种方向发展吧?

还有海上贸易。

最后,以“实策”回应“毋事虚言”,明确后面所论述的观点,符合务实基调,而非空洞的虚言。

围绕这三点破题,既能表示自己对皇帝的尊重,又有明确的答题方向。

有了思路,沈淮很快下笔。

他答题向来不打草稿,主打一个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全身心投入其中。

沈淮的位置,在最前排的正中央,他一动笔,皇帝就注意到他了。

因为他是第一个动笔的人。

沈淮的左边是苏敬和卢龄之,右边是崔鹤汀和孟浩。

崔鹤汀的余光见沈淮动笔了,也跟着拿笔沾墨,开始答题。

只是他的速度,没有沈淮那么丝滑,而是写一下停一下。

大概两刻钟后,大家才逐渐拿笔答题。

考场很安静。

监考的官员时不时走动一下,周边的御林军更是站着一动不动。

皇帝坐在首座,无声的批阅奏折。

临近午时,天启帝突然起身,慢慢的走到沈淮身侧,停留了许久才往继续往前走去。

跟在身侧的汪公公面色不变,眼神却闪了那么一下。

监考的官员见状,无声的对视了一眼,都知道沈淮的文章入了皇帝的眼。

沈淮太投入了,压根没注意到天启帝。

天启帝见沈淮丝毫不受影响,暗自点头,觉得此子养气功夫不错。

照理来说,天启帝日理万机,即便沈淮在太后寿宴、端午龙舟赛这种节日露面,也应该没什么印象才是。

可惜啊,沈淮是谢道珩的徒弟,又发明了铁龙爪和改良直辕犁,所以皇帝对他的印象还是不错的。

除了沈淮,旁边的崔鹤汀和卢龄之几人,都注意到了天启帝,尽管有些小紧张,但还能稳住。

有个考生,突然看见天启帝走过来,吓了一跳。

笔尖一抖,答卷污了一小块。

旁边的监考官看见了,无声的摇了摇头。

也有人紧张到不敢呼吸。

总之,众考生表现不一。

一圈下来,天启帝还是觉得沈淮表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