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重生 >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 第468章 喜来登酒店收购战

第468章 喜来登酒店收购战(1 / 2)

洛杉矶。

亚马逊商业地产总部的会议室里,落地窗外的阳光洒在红木长桌上,将“喜来登酒店股权结构报告”映得格外清晰。

陈文锦坐在主位,指尖划过报告上“亨德森家族持股32%”的字样,目光扫过亚马逊地产总裁安德鲁、酒店管理总裁科尔与财务总监莎拉。

他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欧内斯特亨德森先生去世后,他的家族缺少强力的接班人,这是我们入局的最佳时机。无需追求51%控股,只要拿下亨德森家族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就能主导喜来登的发展方向——要知道,这可是一家从1937年就扎根酒店业的老牌企业,从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的第一家改造公寓酒店起步,到如今横跨北美、欧洲的百店连锁,底蕴绝非普通酒店可比。”

安德鲁立刻点头,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语气带着对过往成绩的自信:“你说得对。而且《洛杉矶时报》上周刚刊登了我们的专题报导——从1960年旧金山第一座‘汽车主题购物中心’开业,到如今七座购物中心覆盖北美核心城市,出租率常年稳定在96%以上,梅西百货、蒂芙尼等品牌主动追随入驻,媒体都称我们是‘改变美国商业地产格局的力量’。有这样的口碑背书,再加上我们对喜来登历史的尊重——比如亨德森先生当年‘每一美元投入需让酒店价值增两美元’的经营哲学,亨德森家族没理由不相信我们的实力。”

他说着,将一份报纸推到陈文锦面前,头版标题格外醒目——《Allen与他的亚马逊商业帝国》,文中详细追溯了陈文锦从接手家中小额投资,到打造北美顶尖商业地产品牌的历程,还特别提到“他是首位在美拥有七座超大型购物中心的华裔企业家”。

陈文锦扫过报道,又拿起桌上一本泛黄的《喜来登发展史》,翻到1939年那一页——当年亨德森与合伙人摩尔收购波士顿一家酒店时,因屋顶“喜来登”巨型发光招牌更换成本过高,索性将旗下所有酒店统一命名,这一偶然决策竟造就了日后的酒店传奇。

“资金来源我已经想好。”

陈文锦翻开财务报表,条理清晰地说道,“我会拿出8000万美金注入公司,这部分是自有资金,足够覆盖收购款的六成左右;第二,以‘收购喜来登、传承百年酒店品牌’为名,向大通银行申请组合贷款——用收购喜来登的股份成作抵押,未来分红为偿还保证。争取剩下的美金贷款,利率按同期基准利率下浮10%。要知道,喜来登1947年就登陆纽交所,是酒店行业首批上市公司,这样的品牌信誉,银行没有理由拒绝。”

莎拉立刻补充:“我已经和大通银行初步沟通,他们对喜来登的品牌认可度很高,对我们亚马逊集团也非常信任,愿意就此担任贷款银行,并提供收购指导。”

1965年喜来登‘紧张高管在喜来登放松身心’的经典营销案例印象深刻——那个身背巨大发条、在喜来登找回松弛感的商人形象,至今仍是酒店营销的教科书级别案例。

好资产,自然不愁银行贷款,更何况亚马逊集团自身就拥有很大的实力。

会议结束后,安德鲁与科尔立刻带着团队飞往波士顿。

亨德森家族的继承人小欧内斯特亨德森是个四十岁出头的中年人,面对父亲留下的庞大产业,早已因“不懂酒店管理”心生退意。

他办公室的书架上,摆满了父亲的遗物:1941年收购波士顿科普里广场酒店时的签约照片、1950年代喜来登沿东海岸扩张的地图、还有一本写满批注的《酒店经营之道》——那是亨德森先生毕生经验的总结,其中“经商时勿放尽他人‘最后一滴血’”的理念,至今仍是喜来登企业文化的核心。

当代表‘亚马逊集团’的安德鲁提出“以13.5美元/股市价收购32%股权,保留家族在董事会的一个席位”时,小亨德森虽心动,却仍在犹豫——他担心家族彻底失去对喜来登的联系,更怕辜负父亲“将喜来登打造成‘有温度的商务酒店’”的遗愿。

就在双方即将达成初步意向时,《华尔街日报》的一则消息如同惊雷般炸开:ITT跨国集团有意收购喜来登,报价14.18美元/股,较市价溢价5%。

洛杉矶的写字楼里,陈文锦看着报纸,眼神瞬间凝重。

他太清楚ITT与哈罗德吉宁的底细——这家从水泵制造起家的企业,在吉宁的主导下,早已变成一台“并购机器”:六十年代至今,ITT以平均每两周收购一家公司的速度,吞下近百家企业,业务从电信蔓延到食品、保险、酒店,市值突破20亿美金。吉宁更是以“铁血整合”闻名,曾在收购一家食品公司后,三个月内裁掉30%员工,还放言“企业不需要感情,只需要利润”。

“让这样的人掌控喜来登,简直是对亨德森先生毕生心血的亵渎。”

陈文锦手指敲击桌面,目光锐利,“我们不跟他拼盲目溢价,要让所有股东看到‘长期价值’——喜来登不是ITT的‘现金流工具’,而是承载着近三十年酒店文化的品牌。安德鲁、科尔,你们立刻联系《纽约时报》《波士顿环球报》,放出我们的核心观点:ITT是工业集团,对酒店业的理解停留在‘收租金’,而我们有丽思卡尔顿的全球冠名权,懂高端服务,更懂如何传承喜来登‘服务至上’的基因。”

安德鲁立刻行动。

第二天,《波士顿环球报》就刊登了对亚马逊商业的专访,‘亚马逊酒店管理’的CEO科尔在文中特意提到喜来登的历史:“从1937年斯通黑文酒店的第一间客房,到如今全球百店的规模,喜来登靠的不是盲目扩张,而是‘让商务客找到家的感觉’——比如亨德森先生当年要求的‘客房灯光亮度需适合阅读又不刺眼’‘前台响应时间不超过30秒’,这些细节ITT根本不懂。我们去年收购波士顿丽思卡尔顿后,仅用一年就将客房入住率从80%提升到95%,靠的就是对这类服务细节的把控。如果收购喜来登,保留喜来登‘商务首选’的定位,让‘喜来登=可靠’的品牌印象延续下去,这是ITT永远做不到的。”

与此同时.

《纽约时报》还挖出了ITT的“黑历史”——三年前收购一家连锁酒店后,因不懂运营,短短一年就关闭了12家门店,还因服务质量下降被顾客投诉,最终只能低价转手。对比之下,喜来登近三十年“零大规模闭店”“老客户复购率超60%”的成绩,以及亚马逊购物中心“十年零闭店”“品牌续约率100%”的表现,更显可靠。

舆论风向瞬间倒向亚马逊,不少持有喜来登股票多年的老股东在写给喜来登总部的信中:“我们持有喜来登股票,是因为相信亨德森先生的理念,不是为了ITT那点溢价。”

但哈罗德吉宁岂会轻易认输。他亲自飞到波士顿,当着亨德森家族的面,拍着胸脯承诺:“ITT将投入5000万美金,帮喜来登拓展欧洲市场,还能将喜来登的会员体系与ITT旗下旅行社打通,每年至少新增100万客源。”

他甚至拿出一份“整合计划”,扬言要在一年内将喜来登的特许加盟门店从60家扩到100家,“让喜来登成为全球最大的酒店连锁品牌”。

可当小亨德森问起“如何保留父亲留下的服务标准”时,吉宁却含糊其辞:“规模上去了,利润自然就来了,服务细节可以后续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