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亨德森再次陷入犹豫,陈文锦得知消息后,连夜飞往波士顿,直接与小亨德森面谈。
他没有堆砌华丽的承诺,只是从公文包中拿出两样东西:一本翻旧的《喜来登发展史》,还有一份波士顿丽思卡尔顿的服务手册。“你看这里,”
陈文锦翻到1946年喜来登与美国房地产改善公司合并的章节,“你父亲当年合并时,特意在协议中加入‘保留原有管理团队’的条款,就是为了不让品牌文化断层。而我们的丽思卡尔顿服务手册,扉页上写着‘以绅士淑女的态度为绅士淑女服务’,这与你父亲‘服务至上’的理念不谋而合。”
他顿了顿,语气诚恳:“亚马逊愿意以14.58美元/股报价,较市价溢价8%,更重要的是,我们考虑只收购你家族25%的股权,保留7%股份;邀请你担任‘亚马逊酒店集团’董事局主席,喜来登现有管理层全部留任,甚至会成立‘亨德森品牌传承委员会’,专门负责维护喜来登的历史文化——比如保留每家老店的标志性装饰,延续‘紧张高管放松’的营销内核。我们要的是‘共同发展’,不是‘全盘掌控’,更不会让喜来登变成没有灵魂的‘连锁机器’。”
小亨德森看着《喜来登发展史》上父亲的签名,又看了看陈文锦眼中的坚定,心中的天平彻底倾斜。
他太清楚吉宁的“扩张计划”意味着什么——那会让喜来登失去近三十年积累的品牌灵魂,变成ITT的“赚钱工具”。
当天晚上,他召集家族成员开会,将父亲的批注本与亚马逊的方案放在桌上,激动地说道:“亚马逊懂酒店业,更懂父亲的遗愿!他们知道喜来登的价值不是门店数量,而是那些让客人记住的细节——是前台的微笑,是客房的灯光,是多年不变的服务承诺!跟着他们,喜来登才能走得更远!”
最终,亨德森家族全票通过与亚马逊的合作。
解决了第一大股东后,陈文锦马不停蹄地赶往纽约,拜访喜来登的第二大股东——摩根大通基金(持股8%)。
基金经理马克威尔逊见到他时,语气带着几分微妙:“吉宁昨天刚来过,承诺收购后将喜来登的部分资产抵押给我们,换取更低的贷款利息。说实话,这对我们短期收益很有吸引力。”
陈文锦早有准备,他递上一份合作协议。
“马克,短期利息收益只是‘小利’,长期合作才是‘大利’。”
陈文锦语气沉稳,继续说道:“你应该知道,喜来登1947年上市时,摩根大通就是它的主承销商之一,你们见证了它从几十家店到百店连锁的历程。现在,我们不仅能让喜来登继续壮大,还能带着它进入亚洲市场——我的家族在香港、新加坡有庞大的地产资源,未来在维多利亚港旁开的喜来登,既能延续品牌历史,又能吸引全球游客,这背后的商机,你比我更清楚。”
稍后,陈文锦的岳父卡森甚至亲自打电话给摩根大通,稍后马克威尔逊便收到一个电话。
马克威尔逊想起摩根大通与喜来登的渊源,心中立刻有了决定。“摩根大通愿意支持亚马逊。”
他当场拍板,“我们不仅会在股东大会上投赞成票,还会帮你游说其他中小股东,甚至限制ITT的收购通道——凡是他们想收购的大宗股票,我们都会以‘股东暂不转让’为由拒绝撮合。我们相信,只有懂品牌、尊重历史的经营者,才能让喜来登的价值真正释放。”
哈罗德吉宁得知消息后,彻底被激怒。他在ITT总部召开紧急发布会,对着镜头咆哮:“我会以15美元/股的价格,在市场公开收购喜来登股票,誓要拿下控制权!”
可此时的亚马逊,已手握亨德森家族25%股权、摩根大通8%股权,再加上从市场收购的5%散股,总持股比例达38%,成为绝对第一大股东。
更致命的是,舆论早已一边倒——《华尔街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标题直指核心:“吉宁的溢价收购,就像用金条买古董,却不懂如何保养;亚马逊的方案,才是让古董增值的正确方式——他懂喜来登的历史,懂它的灵魂,更懂如何让这个近三十年的品牌,在新时代继续发光。”
不少中小股东宁愿持股观望,也不愿卖给ITT,吉宁的“公开收购”最终变成一场闹剧,仅收购到2%的散股,便不得不宣布放弃。
一周后的喜来登股东大会上,投票结果出炉:亚马逊以30%的持股比例,成功当选第一大股东,小亨德森如期担任董事局主席,亚马逊酒店业务负责人科尔出任执行董事。
当会议结束,陈文锦与小亨德森共同揭开“亨德森品牌传承委员会”的牌匾时,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不少老股东眼眶泛红,他们知道,喜来登的历史,终于没有在资本的狂潮中断裂。
ITT的代表坐在台下,脸色铁青如铁,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一幕——这场持续近一个月的收购战,终究以“懂行的诚意”“对历史的尊重”,战胜了“盲目的资本”。
当然,亚马逊商管集团的价格并不比ITT低。
也因为ITT集团介入,这次收购成本贵了几千万美金。
当然,一切都是值得的。
陈文锦也很快收到父亲的支持和鼓励,他顿时感觉自己最近做的一切,终于得到了最大的成绩——父亲的认可!
地产、酒店产业,是他作为二房长子发展的根基,按照父亲的意思是,一个家族必须要有能产生‘霸权’的生意——而‘地产霸权’也是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