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1865年6月份,奥地利一直在努力的普鲁士、俄国、奥地利三国同盟最终还是失败了,想想也是,奥地利跟俄国都不愿意真的给于普鲁士向北、向西扩张的保证,没有足够的利益,这个同盟协定胎死腹中也是正常的了。
不过俄国人设想的一份防御协定还是成立了,条约规定,俄国、奥地利承认洛林地区是普鲁士王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若法国以任何借口索取洛林地区,两国都将给予除军事行动之外的所有支持,若法国进攻普鲁士王国,两国将以全部国力,包括军事行动支持普鲁士王国。
若法国之外的任何国家,对洛林地区横加干涉,则两国将对普鲁士王国进行外交支持,若敌对国采取军事行动,两国将对普鲁士王国施加军事物资援助。
条约规定,普鲁士王国承认俄国、奥地利有向近东发展的权力,若法国横加干涉,普鲁士王国将给予初军事行动之外的所有支持,若法国施加军事行动,则普鲁士王国将以全部国力,包括军事行动支持俄国、奥地利。
若法国之外的任何国家,对近东横加干涉,则普鲁士王国将对俄奥两国进行外交支持,若敌对国采取军事行动,普鲁士王国将对俄奥两国施加军事物资援助。
以上条约有效期十年,1865年4月1日-1875年4月1日。
...
日本方面,奥地利已经确立了支持幕府的方针政策,因为现在的幕府是真的好说话,而要是换成历史上那帮倒幕派,搞不好那天就被天诛了。
奥属东洋总督菲利普·冯·西博尔德男爵与第14代征夷大将军德川家茂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会晤。会谈气氛友好而坦诚,双方达成了多项共识。为了确保德川家茂的安全,奥地利特意为其配备了一支由30名精干军人组成的专业护卫队。
不仅如此,还从维也纳特聘了两名皇家医学院培养的顶尖医生常驻江户,专门负责将军及其家族的健康问题,避免德川家茂像历史上那样英年早逝,换成德川庆喜那个白痴。
在经济合作方面,奥日双方签署了一项互惠协议:日本承诺提供充足的劳动力用于开发北海道新发现的金矿资源,而奥地利则提供急需的外汇支持。
这些外汇将主要用于购买先进的工业机器设备和现代化武器装备,以提升幕府的军事实力和工业基础。与此同时,在西博尔德男爵的建议下,原本只有数十人的新选组获得了大规模扩充,人数增加至五百余人。
新选组的指挥系统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京都守护职松平容保的管辖下调整为直接隶属于将军府,并接受奥地利派遣军官的系统训练和欧式军事教育,当然剑术肯定还是他们的看家本领。
现在的日本情况很明朗的,英国在帮助萨摩藩、长州藩,而奥地利支持幕府,战争已经在准备进行中了。
幕府方面也已采取行动,正式发布了长州征讨令,要求诸藩提供兵力共同讨伐长州藩。征讨的官方理由是长州藩“不服朝命”以及“藩内尊王攘夷派势力过大,威胁皇室与国家安定”。
但是许多藩国拒绝配合,例如萨摩藩表面上应允却实际拒绝派兵,以“军备不足”和“内部事务繁忙”为借口;土佐藩则一再推迟出兵日期,后又突然提出调停建议,主张通过政治手段而非军事行动解决争端;仙台藩虽然派出了部队,但指挥官接到明确指示,行动必须保持消极,尽量避免与长州军队的正面交锋。
整个日本已经开始滑向一个新的乱世时代,诸藩割据、互相提防的局面正在形成。
这种情况非常有利于奥地利的计划,这种分裂局面实际上对奥地利相当有利——幕府面临巨大压力,急需强大的外部盟友以维持统治。正如西博尔德在给弗朗茨皇帝的密信中所言:“幕府越是陷入困境,就越需要依赖奥地利的支持。我们应当适度展现力量,但不要过度介入到可能的内战中。”
日本对奥地利还是有一定利用价值的,比如日本的高质量蚕丝,法国现在养蚕业遭遇了重大打击,这为奥地利夺取这一利润丰厚的市场提供了绝佳机会。日本的丝绸质量冠绝全球,在欧洲市场一直有着极高的声誉。
“一担日本生丝在欧洲市场可卖出700弗洛林以上的高价,利润率近150%。”维也纳商会的评估报告中写道,“如果我们能够控制这一贸易线路,每年将为帝国带来数百万弗洛林的收入。”
还有铜,1865年前后,日本年产铜约1000-1500吨,当时仅次于智利、英国等少数国家,是亚洲最大铜生产国,铜在军事和工业领域都是战略物资,尤其是对于正在扩大火炮生产的奥地利军工企业来说,稳定的铜供应至关重要。
弗朗茨已经明确指示西博尔德男爵与日本签订一系列全面的贸易条约,确保奥地利在日本市场的优势地位。同时,他还授权西博尔德在适当时机,将长州、萨摩等藩与英国暗中勾结的证据公开,以此激起日本国内的民族情绪,打击这些反幕势力的合法性。
...
整个1865年上半年,奥地利一直在进行军队整顿,通过1864年丹麦战争,1864年的丹麦战争虽然以胜利告终,但也暴露出了奥军装备、战术和指挥体系中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引发了弗朗茨和军事领导层的高度重视。
在宽敞的霍夫克里格斯拉特(帝国战争委员会)会议厅内,红木长桌周围坐满了帝国最高军事领导。
“先生们,丹麦战争的经验教训必须认真总结。”总参谋长赫斯男爵严肃地说,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上一份厚厚的战后评估报告,“我们取得了胜利,但付出的代价却远超预期。”
陆军部部长德根菲尔德伯爵首先提出了关于洛伦茨后装步枪的问题。这种步枪曾被视为奥地利军队的骄傲,但在实战中暴露出诸多缺陷。
“洛伦茨步枪的14毫米口径确实过大了。”德根菲尔德伯爵展示着步枪弹药,“士兵们抱怨弹药太重,平均一名步兵只能携带40-50发子弹,而在激烈战斗中这些弹药甚至不够维持半小时。”
参与会议的军需官克劳斯上校补充道:“在施莱斯维希的几场遭遇战中,许多连队在战斗中途就弹尽粮绝。后勤部队根本跟不上后装步枪的弹药消耗速度。”
更严重的是,洛伦茨步枪使用的仍是传统黑火药弹药,这严重限制了其射程和穿透力。在潮湿天气里,黑火药还容易受潮,导致武器失效。
“提取器机构设计简陋,在连续射击后经常发生卡壳故障。”武器专家安东·冯·施泰尔指出,同时展示了一系列从前线收集的损坏枪机,“击发机构与枪机配合不良,导致不点火现象频繁出现,特别是在寒冷天气下。”
除了步枪外,陆军部提出,现有的炮兵火力出现了不足的情况,按照现有的陆军作战理念,奥地利军队是将炮兵分散配属给各步兵单位,一般最低是旅一级,参与作战的阿尔布雷希特大公在观看了普鲁士王国对迪伯尔要塞的攻坚战时候,觉得集中使用炮兵更难发挥其火力优势更好,提出了将现有的独立炮兵团整合或者升级为独立炮兵旅甚至独立炮兵师,直属于军团,形成炮兵集群。
另外,陆军强制退役了一批仍然执着于让士兵列队冲锋,丝毫不顾及士兵伤亡的将校,保守派军官的势力大幅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