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长城(2 / 2)

边疆异族入寇一直是魏朝的心腹大患,怀朔武川等军镇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抵御这些侵略者,孝文时期的臣子高闾就曾经上表过,“今宜依故于六镇之北筑长城,以御北虏”,“计筑长城,其利有五:罢游防之苦,其利一也;北部放牧,无抄掠之患,其利二也;登城观敌,以逸待劳,其利三也;省境防之虞,息无时之备,其利四也;岁常游运,永得不匮,其利五也”。

诚然这是正理,但彼时孝文已经开始汉化改革,对早先的发迹之地不太重视,连六镇的待遇都下降了,更不要说调集半个国家的钱粮去修长城,这件事就一直搁置下来,终北魏一朝都未能实现。

真正将这个提议转化为现实的,还得是咱们的英雄天子高洋,消灭柔然后,崛起的突厥给了齐国极大的军事压力,是天保一朝的肘腋之患,周边民族也在虎视眈眈,为了防御他们,齐国不得不在北方部署大量兵力与他们对峙,并且修筑长城以防御。从天保三年到八年,进行了五次大规模修筑,总规模达三千里,是秦汉之后最大的长城体系,北部长城主要是防御突厥、柔然、库莫奚、契丹等族的入侵,西部则防御周军东进。

这样庞大的工程自然是损耗巨大的,齐国的人口差不多是两千万,而天保六年那次修筑幽州北夏口到恒州的九百里长城,就征发了一百八十万的民夫,可以说国家十分之一的人口都在修长城,损耗的人力物力十分巨大,国库为之一空,甚至于齐国损失大量钱粮士兵来防御北方,错过此时征周的空窗期,导致将来的灭亡,也和修筑长城有着切不断的联系。

这些民夫的下场也很悲惨,不仅要服役,而且还要被贪官污吏所盘剥,做完了役工,也不给钱米,让他们自己返回家乡。强壮或运气好的丁夫还可以自己离开,而那些被苦役熬干的羸弱丁夫,就被丢弃在山北,加上饥饿和疾病,差不多全死掉了,还是高睿看不过去,亲自率领部曲们把这些民夫按照乡里编队,安插在军营里,命令各级将官监督,要求强弱互相扶持,带他们回家。

饶是如此,死亡的民夫也在十分之六七数,算下来,至少有一百万民夫死于长城的修筑。

如今突厥与高殷联姻,正好幽州地广人稀,于是高殷特准突厥人来幽州迁居,无论是来射猎还是来种地、交易钱货,总之只要不杀人劫财,这边的官员尽可能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同时在朝贡上,高殷对突厥的赏赐也颇为丰厚,是以往的五倍之多,让木杆的使者笑得合不拢嘴,借着姻亲和财货之力,两国基本达到了友善程度的外交。虽说还不能完全信赖突厥人,但齐国对北方的防务的确是轻松了许多,而且长城的工事在高洋时期也基本上已经竣工,也就是说,日后只要适当的维修补建,也不至于出现此前那么多民夫悲惨死亡的状况了。

高殷可不想做一个念着“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样悲怆愤懑的诗句,一边下令屠彭城、傅阳、取虑、睢陵、夏丘、雍丘、雍城、柳城、河池的抽象派诗人。

一时向突厥人低头忍让也没关系,只要将收上来的赋税用到正确的方向,总能有机会找回场子。而且木杆的女儿现在天天侍奉自己,自己又有什么好不满的呢?到底是一家人了。

齐军的军事目的是立威以及解除边患威胁,打垮库莫奚就够了,也不需要吃他们的地,至少现在还不需要;而突厥就能趁势将手往东方伸去,对他们也有好处,是合则两利的买卖。

这也算是婿子与妇翁之间的第一次合作,若能皆大欢喜,培养出默契来,对将来合力攻周的事情极有好处。

高殷念及此处,忍不住起身,走到皇后所在的屏风,和郁蓝窃窃私语,甚至传出些许亲嗔和娇喘之声。

群臣哪能不明白发生什么事,刚想出言劝谏,却又见到高殷从那处走了回来,面上平静似水,像是刚才从未离开过——如果不是脸上的脂粉没全部擦去的话。

“如今也算是两线作战了啊。”高殷伸手抹去脸上的粉彩:“对国家来说,也是颇吃力了。”

到底哪里吃力,真不好说。高殷的行为愈发离谱了,往常那个温润的儒君已经看不清晰,若放在汉人皇帝身上,高低要被臣子叱责的。

可一想到他的前任,顿时又觉得现在的至尊行为还能够接受。

总比在朝堂上随意杀人来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