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言情 > 晋末高门 > 第210章 发明井喷

第210章 发明井喷(2 / 2)

焦诚顿感头大,不确定道:“仆不敢保证,只能说尽力。”

王愔之脸一沉道:“不是尽力,是必须,这个官你不想当,我可以找别人当,我希望年底之前能见到弹簧。“

”诺!“

焦诚猛一咬牙,抱拳应下、

显然,王愔之对弹簧非常重视。

王愔之又又拿出一张图纸,递给主管制车的刘禄道:“这是四轮马车的打造图样,要求车辆不靠畜力带动转向,以两只前轮转动方向。

难点在于转向车轴,你先拿去琢磨研究,有不懂之处可随时问我,我给你一年时间,做成了,照样给你官当。“

”诺!“

刘禄浑身一凛,接过看去,顿时,头炸了,车的结构别说看懂,理解都难。

其实四轮马车在中国古代的用途有限,毕竟这种车对道路的要求非常高,而历朝历代传统上不修路,路面条件非常糟糕。

所谓多年的官道走成河。

土路被车辆碾压会逐渐下陷,极端时能低两到三米,又被各种车辆压的坑洼不平。

这样的路况别说四轮马车,两轮马车都不好用。

真正大量使用的是独轮车和挑担,基本上人能通过就能走,况且古代人命如草芥,人力成本比畜力成本便宜。

但是,彭城往上,水运的便利性会逐渐丧失,想要进一步深入北方,就只能以陆路转运。

这时,四轮大马车载重量大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而且道路问题也不难解决,可以铺水泥路啊。

路修到哪里,兵锋就指向哪里。

王愔之领着众人继续往深处走,这一片是弓箭匠与制兵匠,对兵器和弓矢做保养,一名五十多岁的老者是这群人的头人。

老者不是王家的部曲,而是在山阴城下,从俘获的北府军辅兵中甄别出来的匠户。

王愔之问道:“杖翁如何称呼?”

老者赶忙施礼:“不敢当使君问,仆名刘庸!“

‘又是个姓刘的?’

王愔之挺无语的。

刘庸笑道:“仆和刘牢之可没关系,仆家是随兰陵萧氏渡江而来,于晋陵落籍,后被北府军征发,然后就投入了使君麾下。”

“原来如此!”

王愔之笑着问道:“军中可能制弩?”

刘庸那满是皱纹的脸面,现出自信的笑容:”我家在永嘉之前,便跟随兰陵萧氏,迄今已超过百年,萧氏的弩皆是出于我家之手。“

”好!“

在刘兴男的目瞪口呆中,王愔之又又又从怀里掏出一叠纸,递过去道:”此为神臂弩,杖翁可试着研制,若能制出,我何吝于官职之赏?”

刘庸浑身一震,却不敢大意,接来细看。

北宋的神臂弓已经失传了,王愔之拿出来的,是明代《武备志》中的神臂弓。

虽然标称威力很大,但很可惜,明朝已经进入了火器时代。

廉价的火枪,稍作训练就能上阵的士兵,取代了工艺繁复的神臂弓,与投入大量钱粮训练出来的精兵。

致使神臂弓始终没能推广开来。

该弓以桑木为主体,檀木为弰,配备铁制蹬子枪头,铜制马面牙发装置,麻绳扎丝为弦。

弓身长三尺二寸至三尺三寸,弦长二尺五寸,箭矢为木羽短箭。

文献记载射程为240至340余步,可穿透榆木半笴,以足蹬张弦,单人无法仅凭臂力开弓。

当然,文献记载多有夸张,能有百步至百五十岁的射程,王愔之就满足了。

刘庸看了一遍又一遍,在构造上,神臂弩与现有的弩相比,做了重大改进,对工艺的要求也更加精密。

许久,深吸了口气道:“仆不敢妄言,但有一丝可能,亦会将神臂弓制出来。”

“嗯!”

王愔之点头道:“杖翁不要着急,慢慢来,若有不明白之处,你我共同参详。”

“诺!”

刘庸重重拱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