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抬起右手,食指轻轻敲了两下桌面。
屏幕上的数据还在跳动,但节奏已经稳了下来。刚才那一轮高强度并发测试的余波像是退潮后的滩涂,表面平静,底下却埋着几处暗坑。他知道,现在不是松手的时候。
鼠标轻移,点开那封刚生成的报告文件。页面加载得不快也不慢,像是在等他准备好。标题栏写着《1662-竞争应对验证_闭环版》,字体规整,编号清晰,一看就是系统自动生成的标准格式。
摘要页第一眼扫过去,四项核心指标全部打钩:客服响应达标率97.3%,前端弹窗触发成功率98.6%,生产调度优先级匹配度95.1%,资源冲突发生率为0。主干流程确实通了,像一条修好的马路,车能跑,灯也亮。
可刘好仃没急着点头。
他往下翻,手指搭在触控板边缘,动作不大,但每一步都踩得准。真正的问题从来不在结果栏里,而在日志附录那一长串没人愿意看的数字和时间戳之间。
第三轮测试中,客服端延迟87秒激活模板的事,他已经当场补上了关键词绑定。但这次再看记录,发现不只是“报价更低”没连上应急预案,“免费设计服务”这个新出现的竞品话术,也没被纳入敏感词库。
“光补窟窿不行,得知道风从哪来。”他低声说了句,顺手在旁边便签上记下:“A类规则漏绑——关键词联动缺失,两次触发失败。”
接着是前端弹窗的问题。之前他加了个前置检测点,只要用户连续两次访问同类页面就弹引导层。效果不错,触发率拉回了98.6%。但他调出前端日志细看,发现仍有1.4%的漏触集中在移动端——那些滑屏特别快的用户,页面还没完全加载完,手指已经划过去了。
“人比系统快半拍。”他又写了一条:“b类交互盲区——移动端快速滑动导致判定失效。”
这两处还算好理解,改起来也不难。真正让他停顿的是生产调度模块的那个误判插单。
第五轮测试里,一单普通订单被自动列为“插单待处理”,差点打乱排产顺序。原因是他之前为了防风险,设了双重校验:客户等级A类+交期压缩超30%。可这一单刚好卡在线上,系统认了,人看着却不对劲。
他调出该客户的近三十天记录,一页翻到底,没有一次加急申请,也没有任何异常沟通。典型的低频稳定客户,突然被当成高优任务插队,其他真实紧急的单子就得往后挪。
这不是小问题,是算法逻辑的“刻板印象”。
他盯着屏幕看了几秒,写下第三条:“c类算法误判——权重模型缺乏历史行为校正,存在临界值误触发风险。”
三条问题并列排开,看起来各自独立,但他总觉得它们之间有根看不见的线连着。
回到笔记软件,他新建了一个文档,标题打了几个字又删掉,最后定为:“问题归类→成因层级→改进导向”。三级结构,干净利落。
第一条“A类规则漏绑”,他归到“执行层缺失”。这类问题属于人为配置疏忽,比如关键词没绑定、规则没上线,属于“该做的事没做全”。解决方向明确:查漏补缺,加强审核。
第二条“b类交互盲区”,划入“设计层缺陷”。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实现了,而是用户体验路径的设计没覆盖极端场景。快滑用户、小屏设备、弱网环境——这些不能靠事后修补,得从流程起点就想周全。改进导向是优化判断机制,增加容错空间。
第三条“c类算法误判”,他标成了红色,放进“决策层风险”。这才是最麻烦的——系统开始自己做判断了,但它依据的模型太僵,只会看当前参数,不会看历史习惯。一个老客户偶尔提一次快交期,就被当成高频紧急户,这不是智能,是机械。
他停下笔,喝了口茶。凉的,但喝下去反而让人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