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满接过请柬,打开看了看,笑道:“柱子哥,恭喜!这可是大事,我们肯定到。”
安雨琪也笑着保证:“柱子哥你放心,我们一准儿去,尝尝你和晓娥姐的手艺!”
傻柱搓着手:“不光尝,还得帮我把把关!这些都是明天要上的菜,你们再给瞧瞧!”
食盒里是精选的几道菜:保留了传统精髓又略有创新的宫保鸡丁、融合了粤式蒸鱼技巧的豉汁蒸鲈鱼、傻柱自创的用高汤精心煨制的“开门红”狮子头,还有一道给何晓准备的、造型可爱的杏仁豆腐。
陈小满和安雨琪逐一品尝,细细品味。
“宫保鸡丁的糊辣味够正,荔枝口的比例也恰到好处,花生米酥脆,没得挑。”陈小满点头。
“这鱼蒸得嫩极了,豉汁味道鲜而不咸,火候把握得真好。”安雨琪称赞。
“狮子头肉质细腻,汤头鲜美,寓意也好!”陈小满最后总结,“柱子哥,放心吧,就这水准,‘何家菜’想不火都难!”
傻柱听了这话,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笑得见牙不见眼:“有你们这话,我就踏实了!明天一定来啊!”
第二天一大早,“何家菜”门口就摆满了花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震动了整条街。
傻柱和娄晓娥都穿着崭新的衣服,傻柱是一身洁白的厨师服,戴着高高的厨师帽,显得格外精神利落。
娄晓娥则是一身得体的旗袍,既显身份又不失亲切,在一旁招呼客人。
何晓也像个小大人似的,穿着小西装,帮忙引导客人。
收到消息的街坊邻居、傻柱在轧钢厂的老同事、娄晓娥在内地新结识的朋友,以及一些被宣传吸引来的食客,陆续登门。
门口一时间热闹非凡。
陈小满和安雨琪准时到达,送上一对寓意生意兴隆的招财进宝摆件作为贺礼。
“小满!雨琪!你们可来了!快里面请!最好的位置给你们留着呢!”傻柱亲自出来迎接,脸上的兴奋藏不住。
店里装修得简洁雅致,既有老北京的韵味,又透着一丝港式的清爽。
跑堂的服务员穿着统一的服装,训练有素地忙碌着。
贾家的人,一个都没来。
易中海也没露面。这都在意料之中。
倒是阎埠贵掂量了半天,还是拉着三大妈来了,他主要是想来尝尝这“何家菜”到底啥味儿,顺便看看能不能占占便宜。
后厨里,傻柱挥动着大勺,仿佛回到了他最得心应手的战场。
火焰蹿起,锅勺碰撞,香气四溢。
他听着前面大堂传来的喧闹声,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干劲。
他现在不是为了别人打工,是在为自己和家人的未来奋斗!
菜一道道上桌。
“唔!这宫保鸡丁地道!比好多大饭店做得都强!”
“这鱼鲜!嫩!好吃!”
“狮子头绝了!汤都喝光了!”
“这炒青菜都这么有锅气!傻柱手艺真是没得说!”
赞誉声不绝于耳。
娄晓娥听着客人们的评价,看着后厨门口丈夫忙碌却坚定的背影,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陈小满和安雨琪慢慢品尝着菜肴,感受着这份融合了传统与创新、饱含着傻柱夫妻心血的味道。
“柱子哥这是真找到自己的路了。”安雨琪轻声说。
陈小满点点头,抿了一口茶:“心气顺了,手艺更能发挥到极致,这菜里,有烟火气,更有欢喜心。”
开业第一天,宾主尽欢,“何家菜”算是打响了头一炮。
消息很快也传回了南锣鼓巷95号院。
“听说傻柱那饭馆,生意火爆着呢!”
“菜好吃,价格也实在,能不火吗?”
“娄晓娥真会做生意,店里弄得干干净净,服务员都利利索索的。”
“傻柱这下是真发达了……”
贾家窗户后面,贾张氏哼了一声:“有什么了不起!开个破饭馆,累死累活能挣几个钱!”
但语气明显虚弱,带着吃不到葡萄的酸涩。
秦淮茹默默听着,心里五味杂陈,最终只是轻轻叹了口气。
那个曾经围着锅台和她家灶台转的傻柱,如今真的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热气腾腾的广阔天地。
易中海站在自家院门口,听着远处的隐约喧闹,背着手,久久没有说话。
他知道,那个他曾经希望能给自己养老送终的“傻柱子”,已经真正飞走了,飞到了一个他无法企及、甚至无法理解的新高度。
而“何家菜”的烟火,才刚刚开始升起,预示着傻柱和娄晓娥红火火的新生活,也成为了南锣鼓巷传奇的新篇章。
陈小满和安雨琪作为这一切的见证者和推动者之一,也为之感到由衷的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