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南锣鼓巷又传来一个足够让胡同大爷大妈们咀嚼好些日子的新消息,这消息还是陈小满从过来找他下棋、顺便嘚瑟的傻柱嘴里听说的。
原来,傻柱跟着娄晓娥搬进小洋楼后,并没闲着。
娄晓娥雷厉风行,安排好内地事宜后,便带着傻柱和何晓,一家三口特意飞了一趟香港。
执行最重要的一件事,和傻柱办理结婚登记。
在香港,拿着盖着大红章的结婚证书,傻柱看着证书上并排的名字“何雨柱”和“娄晓娥”,激动得手都有些抖。
他这大半辈子,浑浑噩噩,被人叫“傻柱”,打光棍,差点成了“绝户”,何曾想过还有今天?
不仅有了儿子,还堂堂正正地把孩子他妈、自己年轻时真心喜欢过的姑娘娶回了家!
这感觉,比当上国宴主厨还让他觉得光荣和踏实!
从香港回来后,傻柱整个人更是容光焕发,走路带风,见人就笑,那得意劲儿藏都藏不住。
他揣着那本珍贵的结婚证,第一个就跑到陈小满这儿来“报喜”。
“小满兄弟!瞧瞧!哥们儿现在可是持证上岗了!”傻柱把鲜红的结婚证书小心翼翼地在石桌上摊开,仿佛那是什么稀世珍宝,嘴角都快咧到耳根子了,“港府盖的章!正经的合法夫妻!”
陈小满拿起茶杯,笑着恭喜:“柱子哥,晓娥姐,这可是大喜事!名正言顺,再好不过,以后就是真正的一家人了。”
旁边的安雨琪也连声道喜。
“那是!必须名正言顺!”傻柱小心翼翼收好证书,“咱不能委屈了晓娥和何晓不是?
以前是没条件,现在有条件了,该有的规矩都得有!”
他现在说话,句句都透着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这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就在南锣鼓巷传开了。
“听说了吗?傻柱跟那娄晓娥,在香港把证领了!现在是正经夫妻了!”
“哟!这可是板上钉钉了!再没人能说闲话了!”
“傻柱这下可真是人生圆满喽!老婆孩子热炕头,还是有钱的老婆!”
“啧啧,娄晓娥也是真敢啊,还真就嫁给他了……”
议论声中,羡慕嫉妒依然有之,但更多的是一种尘埃落定的感慨。
领了证,就意味着法律上的认可,娄晓娥和何晓的身份彻底明确,傻柱这个“丈夫”和“父亲”当得更是理直气壮。
这消息对95号院的某些人来说,无疑是又一记重击。
贾家屋里,贾张氏听到后,愣了半天,最后只嘟囔了一句:“……也好,省得再有什么念想。”语气里是彻底的认命和灰心。
秦淮茹则是默默地摘着菜,手指有些发白。
最后一点关于“或许傻柱只是暂时被迷昏头”的侥幸心理,也被这纸婚书击得粉碎。
她现在必须彻底接受现实,那个曾经任她索取、对她家多有帮衬的傻柱,已经彻彻底底是别人家的丈夫和父亲了,和她,和贾家,再无任何暧昧的可能和牵扯的理由。
一大爷易中海听到后,长长叹了口气,对一大妈说:“罢了,罢了,柱子这也算是有了最好的归宿,咱们……就别再操那份心了。”
他似乎终于决定,彻底放下对傻柱的那份“养老”执念。
而搬离了四合院、开启了新生活的傻柱,显然已经不在乎这些旧日的目光和议论了。
他和娄晓娥开始全力投入到“何家菜”饭馆的筹备中。
店址选在了离南锣鼓巷不远、逐渐热闹起来的一条街上,门面不大,但位置不错。
傻柱天天泡在还在装修的店里,盯着工人们干活,规划着厨房布局,试制新菜品。
娄晓娥则负责采购设备、办理各类执照、设计菜单,忙得不亦乐乎。
偶尔,傻柱会提着刚试验成功的新菜,比如一道改良版的“港式烧鸭”或者“蟹肉芙蓉蛋”,来到陈小满家。
“小满,雨琪,快,尝尝味儿!给提提意见!咱这‘何家菜’能不能一炮打响,可就靠你们这张金嘴了!”
陈小满和安雨琪品尝着融合了傻柱扎实京菜功底和娄晓娥带来的南方乃至海外风味的新派菜肴,往往都给出中肯而积极的评价。
“柱子哥,这火候绝了!味道层次也更丰富了!”安雨琪赞道。
陈小满则会更细致地点评:“烧鸭的皮可以更脆一点,蜜汁的比例或许可以再调整半分。
整体来说,很有特色,肯定受欢迎。”
得到肯定和指点,傻柱干劲儿更足了。
他现在目标明确——把饭馆开好,赚钱养家,让老婆孩子过上好日子,让所有人都看看,他何雨柱不仅能娶到好媳妇,还能干出一番事业!
结婚证,像一份宣言,彻底斩断了与过去的纠葛;而即将开张的“何家菜”,则像一面旗帜,昭示着傻柱和娄晓娥充满希望的新未来。
南锣鼓巷的传奇厨神,正在另一条赛道上,准备重新点亮他的灶火。
“何家菜”饭馆开业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傻柱忙得脚不沾地,整个人却像上了发条似的,精神头十足。
娄晓娥更是展现出她商场女强人的一面,里外打点,账目管理、人员招聘、宣传预热,做得井井有条。
夫妻俩一个主内(后厨),一个主外(经营),配合得越来越默契。
开业前夜,傻柱特意提着一食盒精心准备的招牌菜,来到了陈小满家。
这次不只是尝菜,更带着一份正式的请柬。
“小满兄弟,雨琪妹子,明天,‘何家菜’正式开张!你们俩可是贵宾,一定得来给我捧场、镇镇场子!”傻柱把大红请柬递过去,脸上是期盼又有点紧张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