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砂在1913年山谷和1938年战场遗迹的成功应用,让科研团队看到了时砂稳定时空的巨大潜力,但也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在能量紊乱程度较高的区域,单纯依靠时砂自身的调节能力,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实现时空稳定。“如果能增强时砂的能量输出强度和调节效率,就能应对更复杂的时空异常场景。”江浅在跨时空会议上提出想法,立刻得到苏蔓团队的响应。
1967年的苏蔓团队在能量放大技术方面有着深厚积累,他们研发的“时空能量放大器”曾成功提升稳定装置的能量输出效率。“我们可以将能量放大技术与时砂特性结合,研发一款专门的‘时砂能量增幅装置’。”苏蔓在通讯中展示了能量放大器的核心图纸,“这款装置的‘多频共振腔’能聚集分散的能量,再通过‘超导线圈’将能量放大,只要调整共振腔的频率参数,使其与时砂的能量频率匹配,就能实现时砂能量的增幅。”
研发工作迅速启动,江浅团队负责分析时砂的能量传导特性,苏蔓团队提供能量放大技术支持,两地实验室通过时空通讯器实时共享数据。赵工程师首先对时砂的能量传导路径进行了精准测绘:“时砂颗粒表面的纳米级螺旋纹路是能量传导的关键通道,能量在纹路中以‘螺旋波动’的形式传递,速度约为0.8米\/秒,能量损耗率约15%。”
“要实现能量增幅,首先要减少能量损耗。”苏蔓团队的工程师提出方案,“我们可以在装置内部设计‘螺旋导能槽’,模拟时砂颗粒的纹路结构,让时砂释放的能量能沿着导能槽高效传递,再通过共振腔聚集。同时,在导能槽内壁镀上‘超导材料’,将能量损耗率降至5%以下。”
经过两周的设计,时砂能量增幅装置的初步模型完成。装置主体呈圆柱形,直径约30厘米,高度50厘米,分为三层结构:底层是“时砂容纳舱”,用于放置封装时砂的青铜容器;中层是“螺旋导能槽”与“多频共振腔”,负责能量传导与聚集;顶层是“超导线圈组”与“能量调控面板”,用于能量放大与参数调整。
“第一次调试开始!”江浅按下装置启动按钮,时砂容纳舱内的青铜容器开始微微发光,能量通过螺旋导能槽传入共振腔。共振腔的指示灯从红色变为黄色,代表能量正在聚集,但能量放大效果却未达预期——监测显示,时砂能量仅被放大1.2倍,远低于设计目标的2倍。
“问题出在共振腔的频率参数上!”苏蔓通过通讯器分析数据,“目前共振腔的频率固定为12.3赫兹,与时砂的基础频率一致,但时砂在释放能量时,频率会出现±0.5赫兹的波动,固定频率无法完全匹配波动的能量,导致能量聚集不充分。”
江浅团队立刻调整实验方案,对时砂在不同环境下的频率波动范围进行了详细测试:“时砂在吸收能量时,频率会降至11.8-12.0赫兹;释放能量时,频率会升至12.3-12.8赫兹。我们需要将共振腔设计为‘自适应频率模式’,能实时跟踪时砂的频率波动,自动调整参数。”
苏蔓团队迅速优化装置程序,在共振腔内加入“频率传感器”与“自适应调节模块”。第二次调试时,共振腔的指示灯顺利从黄色变为绿色,能量放大倍数提升至1.8倍,但仍未达到目标。“超导线圈的电流强度不足,无法实现能量的最大化放大。”赵工程师检查装置后发现问题,“线圈的电流上限为500安培,需要提升至800安培,同时增强线圈的散热能力,避免高温导致线圈损坏。”
研发团队对超导线圈进行了改造,采用更耐高温的“铌钛合金”材料,增加线圈匝数,同时在装置外壳加装“水冷散热系统”。第三次调试时,装置终于达到了设计目标——时砂能量被成功放大2.1倍,能量输出效率提升至88%,能量损耗率仅为4.2%。
“测试时砂在增幅后的调节效果!”小林将增幅装置与模拟时空异常环境的设备连接,时砂能量经过增幅后,注入模拟的“高能量紊乱区域”(能量强度60单位,频率18赫兹)。原本需要30分钟才能将能量强度降至35单位的时砂,在增幅装置的作用下,仅用12分钟就完成了调节,频率也稳定在12.2赫兹。
“效果远超预期!”江浅看着监测数据,兴奋地说,“增幅后的时砂不仅调节速度大幅提升,还能应对能量强度更高的紊乱区域。之前时砂最多能应对55单位的能量,现在在装置的支持下,能应对70单位的能量,适用范围扩大了27%!”
苏蔓团队还在装置中加入了“能量定向输出”功能:“通过调整超导线圈的磁场方向,可以将增幅后的时砂能量定向输送到指定区域,这在修复局部时空裂缝时特别有用,能避免能量扩散造成的浪费。”
为了验证装置在实际场景中的效果,研发团队将其运用于1938年一处能量紊乱程度较高的“时空异常点”——该区域因战争时期的能量冲击,能量强度高达65单位,频率波动剧烈,普通时砂放置一周后仍未完全稳定。
“启动增幅装置,能量放大倍数设定为2倍,定向输出至异常点中心!”陆峥团队按照指令操作,增幅装置释放出淡蓝色的能量光束,精准照射到异常点。监测显示,异常点的能量强度以每分钟3单位的速度下降,20分钟后稳定在34单位,频率也控制在12.1-12.3赫兹之间,调节效率是普通时砂的7倍。
“时砂能量增幅装置的研发成功,让我们应对时空异常的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江浅在跨时空庆功会上说,“接下来,我们计划批量生产这款装置,配备给各时空的守护团队,同时继续优化装置性能,目标是将能量放大倍数提升至3倍,能量损耗率降至3%以下。”
夕阳下,1913年的钟楼旁,江浅团队与陈砚团队共同测试增幅装置——增幅后的时空能量沿着钟楼的地脉节点扩散,整个钟楼区域的时空能量变得更加稳定,铜钟上的频率符号闪烁着柔和的光芒。不同时空的科研人员通过屏幕相视一笑,他们知道,随着时砂能量增幅装置的推广应用,跨时空守护联盟将构建起更坚固的时空防护体系,守护每一个时空的安宁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