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386章 《请改革观政进士事宜疏》

第386章 《请改革观政进士事宜疏》(2 / 2)

苏泽感觉需要的威望点越来越多了。

也对,随着改革的深入,阻力自然是越来越大。

苏泽自然是毫不犹疑的选择了“是”。

【威望值已经扣除,剩余威望490点,请尽快完成上书,等候奏疏生效。】

——

内阁。

高拱翻开奏疏,这是苏泽的上疏,是支持张元忭的奏疏。

高拱用充满玩味的目光,看了一眼身边的张居正,将苏泽的奏疏传递给诸位阁臣后,对着张居正说道:

“张阁老,这张元忭也算是你的门生,你怎么看?”

张居正看着苏泽的奏疏,脸上闪过一丝奇怪的表情。

面对高拱的询问,张居正说道:

“我倒是觉得张元忭的奏疏像极了苏子霖的《请罢早朝疏》。”

说起了这份苏泽成名的奏疏,在场众人都露出古怪的表情。

接着张居正说道:“既然高阁老说张元忭是我的弟子,那这份奏疏我就不发表意见了。”

高拱看向张居正,又看向殷士儋,暗道张居正真是一个棘手的对手。

他心里明白,张居正恐怕从内心来说,也是支持对观政制度进行改革的。

虽然大家都是翰林院出来的,但是高拱也深知这套制度的不合理之处。

真正在翰林院内沉下心来学习的人是很少的。

大部分的翰林,都会想办法在京师结交权贵,等待编修国史、编修大典、去詹事府为官等机会。

而没办法出头的翰林,则因为翰林虚名,最后老死在翰林院内。

这种制度无疑是非常考验心性的。

诚然,翰林院是一个宝库,高拱在翰林院的几年,也是他政治上成长最快的时候。

但是大部分的翰林,没有高拱张居正他们这种心态。

要么将自己当做未来的阁老,眼高手低看不上实务。

要么整日怨天尤人,抱怨怀才不遇。

但是张居正却在这个时候,突然宣布中立。

这等于是让高拱去对上殷士儋。

高拱明白张居正的打算,这是要拆散自己和殷士儋的同盟。

其实从雷礼去往淮安后,高拱和殷士儋的同盟已经出现了裂隙。

两人在很多事务上,都已经有了分歧。

如果是徐阶这样的阁老,大概为了团结,可以暂时退让,维持住和殷士儋的同盟。

但是高拱不是这样的人。

他做阁老,就是为了能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进行变法。

如果为了党争,要让出政治主导权,那这个首辅还有什么意义?

高拱的性格,自然不是为了团结而妥协的人。

这一次张居正放弃自己的立场,直接让高拱和殷士儋对上了。

但是高拱也不准备退让。

果不其然,两人大吵了一顿,目光都落在了赵贞吉身上。

赵贞吉看了两人,开口说道:“两位阁老,事关翰林院,是不是应该听听翰林院的意见?”

这下子高拱和殷士儋也点头,于是这两份奏疏又被发到了翰林院。

这下子翰林院也炸开了锅。

大部分翰林,是不愿意离开翰林院的。

因为只要能留在翰林院,就有一个未来可期。

从翰林院出去,就等于踏入腥风血雨的官场,那如果不行就是真的不行了。

留在翰林院,好歹有翰林院遮风挡雨,大不了致仕的时候抱怨一句自己怀才不遇,没有得到贵人扶持。

靠着翰林院的身份,在京师办事其实也很方便。

而陷入到外朝的政治斗争,那就是生死难测了。

就是今上继位后,朝堂斗争的烈度稍微降低了一些,不像是先帝经常杀人和廷仗了,但是因过贬官的也不少。

张元忭的奏疏送到翰林院,立刻引起了激愤,吓得张元忭都不敢去翰林院上班了。

其中反对激烈的,是今科榜眼邓以赞。

大概是因为记恨张元忭夺了他的状元之位,邓以赞对张元忭的奏疏进行了猛烈的攻击。

而且邓以赞不仅仅猛烈攻击了张元忭的奏疏,甚至还对内阁阴阳怪气了一番。

邓以赞在奏疏中嘲讽道:

“如此荒谬之言,吾等普通官员都知道没有讨论的价值!内阁重臣不能及时反对纠正,竟然下发翰林院,足以可见其对这种狂言的纵容!”

这下子邓以赞就不仅仅喷了张元忭了,而是将所有支持张元忭的阁臣都喷了,甚至连表态中立的赵贞吉也喷了,因为建议下发翰林院讨论的就是赵贞吉。

等到邓以赞的奏疏送到内阁之后,赵贞吉看完就气炸了!

赵贞吉虽然是心学宗师,但是自身性格也不是后世电视剧那种的马屁精,相反,他在当年俺答兵临城下的时候,能独自出城整顿京营,本就是个有胆有识的人。

赵贞吉平日里在内阁中立,是因为他的精力主要放在军事改革上,他对于高拱和张居正的改革路线之争不感兴趣。

而作为当朝阁老,邓以赞的奏疏已经是指着他的鼻子在骂了。

如果算上之前京师的传言,都说是赵贞吉故意不让邓以赞中状元,邓以赞还不站出来辟谣澄清的态度。

赵贞吉已经可以确定,邓以赞就是针对自己了!

而赵贞吉又看向张居正。

原本他的态度是两不相帮,最好是高拱和张居正两败俱伤才好。

但是邓以赞是张居正的门生,他上书来阴阳自己,是不是出自张居正的授意?

这也是政治生态改变了。

如果是以往李春芳在朝的时候,赵贞吉大概不会这么想。

但是如今高张的斗争极化,内阁就像是黑暗森林一样,大家互相不信任,一件事都会往党派斗争上去想。

这就由不得赵贞吉这么想了。

再一想到之前和张居正在军事改革上的旧怨,赵贞吉就更不淡定了。

紧接着,赵贞吉就改变了态度,支持了张元忭的奏疏,提议对翰林院和观政制度进行改革!

看到赵贞吉突然改弦易张,张居正只能叹息一声。

邓以赞这份奏疏就是过犹不及了,好好的开地图炮,得罪了赵贞吉,反而事得其反,将赵贞吉逼向了高拱。

唯一的好处,就是因为这件事,高拱和殷士儋本就脆弱的同盟终于分裂了。

想到这里,张居正果断放弃抵抗,选择放弃在张元忭的奏疏上表态。

二比一,内阁达成了多数意见,送到皇宫后,很快隆庆皇帝就通过了张元忭的奏疏,改革翰林院和新科进士观政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