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句话说,其他单位只是给陈夏个面子,像红白喜事随份子一样,买一两架意思意思。
至于出口……
欧美适航证这堵墙,陈夏附属厂已经撞了十多年了,还是没撞开,所以三款直升机半点儿出口的机会都没有。
出口没指望,国内又这么半死不活,不亏钱才怪呢。
正所谓超前一步是天才,超前三步是先烈。
在三款工程直升机上,陈夏附属厂的理念显然超前了太多,直接就成了先烈。
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对陈夏附属厂打击最大的还是涡轴发动机。
要知道,就在陈夏附属厂推出三款工程直升机的同时,上级部门已经开始为直9、直8、直11这三款直升机选定动力系统了。
按照陈夏附属厂的实力,不说三款直升机的动力总成全能拿下,至少拿下两款应该不难,再不济也能拿到一款作为安慰。
结果竞标的时候,陈夏附属厂竟然全军覆没。
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其他几个涡轴发动机生产厂家不遗余力地抹黑陈夏附属厂涡轴发动机的技术能力。
而他们的理由就是三款工程直升机的惨淡销量。
“为什么陈夏附属厂能把固定翼飞机做得那么好,动不动就弄出爆款,直升机却一塌糊涂?
还不是因为国内的老毛病,心脏不行。所以啊,大家还是醒醒吧,陈夏附属厂的涡轴发动机不能用。
纯国产的能有啥技术?要用还是用我们从法国引进技术生产的,具备欧洲80、90年代先进水平的涡轴才行。”
当时这类言论在业内充斥,甚至一些报刊杂志也连篇累牍地报道。
偏偏陈夏附属厂还没法反驳,因为三款工程直升机的销量实在太差,事实胜于雄辩,怎么反驳?
说三款直升机是工程直升机,受众本来就小?
人家根本不听你解释,只盯着那可怜的销售数字大做文章。
正是在这种甚嚣尘上的舆论和背后厂商的助推下,陈夏附属厂和陈夏遭遇了入行以来最大的挫败。
三款直升机的动力总成一个都没拿到,全军覆没。
当时陈夏什么也没说,回到集团后,立即召集直升机业务部门,一次性上马两款通用直升机。
并跑到京城拜见总部领导,拿下了两个部队研发计划,这就是直-12和直-15两款直升机。
起初,这一举动确实让业内震惊,没想到陈夏的反击来得这么快,以至于不少舆论和厂商开始见好就收,偃旗息鼓。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直-12和直-15双双下线,并开始实际测试后,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特别是直-15,差到连总部领导都看不下去,不止一次把陈夏叫过去一顿批评。
看到这种情况,舆论和其他厂商又开始活跃起来,攻击陈夏附属厂直升机业务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
而陈夏附属厂似乎真的扛不住这种惊涛骇浪般的风潮,主动收缩直升机业务,砍掉了鸡肋般的三款工程直升机。
同时,直-15项目也被无限期暂停,只保留了直-12作为陈夏附属厂能够研制直升机的证明。
面对这个局面,舆论和其他厂商可谓欢欣鼓舞,这不仅意味着他们占据了绝对优势。
更重要的是,他们把陈夏附属厂这个航空界出了名的“野蛮人”阻挡在了直升机业务之外。
从此,陈夏附属厂在固定翼飞机领域继续深耕,而直升机领域则依旧是那些老玩家的天下。
那时,陈夏附属厂确实面临了巨大的压力。如果是其他企业,可能早就把直升机业务甩手扔掉了,因为实在太棘手了。
但陈夏附属厂没有这么做,陈夏更没有。他们的直升机业务虽然失败了,但这些失败的直升机却为他们铺设了一条涡轴发动机崛起的道路。
没错,陈夏附属厂确实收缩了直升机业务,但收缩并不意味着败退,而是他们在蓄力,准备更猛烈地出击。
当部队对直8的改进型不满意,要求重新设计蓝本、进一步提升性能时,瓷都直升机有限公司不得不重新对直8的各项分系统进行招标,其中动力总成是至关重要的一项。
这款国内唯一掌握全套生产技术的三发大型直升机,未来的装备量预计将达到350至500架,还不包括各类改装机。
因此,各涡轴生产厂家都拿出了看家本领,向瓷都公司献上了一大堆1000千瓦级的涡轴发动机。
在一众2000千瓦以下的涡轴发动机中,陈夏附属厂的3000千瓦大功率涡轴发动机显得格外突出。
正愁没有大功率发动机来匹配直8这款有着重型直升机架构、却无重型直升机性能的瓷都公司,毫不犹豫地将未来直8改进型的涡轴大单交给了陈夏附属厂。
这一战,让舆论和其他厂商一片哗然!
他们不得不哗然,因为陈夏附属厂这简直是在掀桌子。
当时屈菁菁也不理解陈夏的做法,觉得行不通,在和安然沟通后便向陈夏提出了疑问。
“陈队,你这样做不是砸了国内其他厂家的饭碗吗?”屈菁菁问道。
“这样做有好处,我们不能一直被动,必须主动出击,这样或许能改变我们现在的局面。”陈夏回答道。
其他涡轴发动机厂家都是1000千瓦级的发动机,你们陈夏附属厂一上来就是3000千瓦级的。
连2000千瓦级的过渡都没有,这是要干嘛?砸国内厂家的饭碗吗?
更何况直8改进型的利益那么大,谁都想分一杯羹,结果这么肥的一块肉就被陈夏附属厂这个“野蛮人”给吞了。
正所谓夺人钱财如杀人父母,那些“友商”不疯才怪呢。
“友商”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没过多久,陈夏附属厂在直升机业务方面的失败案例就被翻了出来。
转眼间,在舆论的推动下,这些案例变得人尽皆知,矛头直指陈夏附属厂的涡轴发动机业务。
以此证明陈夏附属厂所谓的3000千瓦级涡轴发动机明显是个悖论,理由有三:
首先,世界上能够生产这个级别大功率涡轴发动机的只有米国和前华夏国,而随着前华夏国的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