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兼职成军工大佬,你跟我说开学? > 第402章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第402章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1 / 2)

米国在冷战时期还算讲究,见两个小弟这么识趣,不仅给了他们十分优惠的转让价格,还同意他们在本国开设T55和T64两款大功率涡轴发动机的组装厂,以生产许可证的方式,让他们生产组装这两款大功率涡轴发动机。

这使得英国和德国在短时间内具备了3000千瓦级别大功率涡轴发动机的“自主生产”能力,算是米国给他们的额外福利了。

对此,法国人满心不满,打算拉着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国一起搞重型直升机项目,可没了德国这个经济支柱,事情就难办了。

英国在航空发动机方面是个行家,但法国孤掌难鸣,而且在不少航空发动机的核心材料和设备上,法国还得靠米国供应商。

法国人喊了好几年的口号,结果连个像样的方案都没拿出来,最后只能作罢。

这一耽搁就是十五六年,等到冷战结束,欧洲一体化加速,欧共体向欧盟转变的时候,经济也迅速崛起了。

有钱了,腰杆子硬了,以前没有的东西现在就想配上,不然多没面子啊。

于是,他们制定了一个庞大的直升机研发计划,其中就包括重型直升机和配套的3000千瓦级别的涡轴发动机。

结果决策者们兴冲冲地拿出方案,一问专家,才发现自己的想法有多天真。

这么多年来,米国的T55和T64两款大功率涡轴发动机一直在改进和升级,十多年间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专利,筑起了一道坚实的专利壁垒。

而欧洲过去很长时间里严重依赖米国的产品和设备,想沿用还好说,想自己造就难了,更别说规避米国的专利壁垒了。

最关键的是,欧洲根本找不到一支专业研发大功率涡轴发动机的队伍。

没有人才,设备又依赖米国,还要面对专利壁垒,这3000千瓦级别的涡轴发动机怎么造得出来?

找俄罗斯?

得了吧,现在正是趁俄罗斯病要俄罗斯命的时候,怎么可能找他们帮忙?欧洲现在不可能,以后也不可能。

那怎么办呢?

欧洲骑虎难下的时候,英国果断投入了米国的怀抱。

有人带头,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等小国也纷纷跟进。

最后只剩下法国和德国尴尬地守在欧洲独立自主的大旗下,不知所措地感受着刺骨的寒风。

欧洲都这样了,更别说其他国家了。

基本上都一个样,拉胯得不行,包括我们国内。

没办法,涡轴发动机,尤其是3000千瓦级别的涡轴发动机,需要长时间的研究和投入。

不仅技术人员要耐得住寂寞,主管单位甚至国家也要耐得住寂寞,毕竟长达十几二十年的研发周期可不是谁都能熬得住的。

更何况这背后还需要海量的资金投入,总不能指望科研人员饿着肚子搞研发吧?

正因为如此,3000千瓦级别的涡轴发动机只有大企业、大组织才能玩得起。

好在陈夏附属厂算是这样的大企业,而且上上下下都有忍耐寂寞的耐心。

虽然陈夏附属厂在涡轴发动机领域的起步不算早,但一直坚持做下去。

从最初的D-30Z小功率涡轴发动机开始,陈夏附属厂就在涡轴发动机方面耕耘。

从吃透D-30Z原型机的基本情况,到成熟的WD-30Z涡轴发动机;

从更进一步的WD-40Z的定型,到直-12上的WD-43Z的成功投产;从直-15所配备的WD-45Z随着型号一起被搁置;

再到现在的直-8ps上的WD-63Z大功率涡轴发动机。

在涡轴发动机方面,陈夏附属厂真是一步一个脚印。

哪怕像WD-30Z、WD-40Z、WD-45Z等型号的涡轴发动机销售业绩和型号配备都不怎么样。

陈夏附属厂也没有放弃在该领域的研发,一直把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取得的最新技术和成果运用到涡轴发动机上。

让现有型号在持续改进中不断进化、成熟。

所以说,陈夏附属厂的成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就是傻傻地坚持!

这种坚持已经不是单纯的咬牙坚持或比拼耐力了,在外人眼里就像是一种憨憨的、沙雕的、二愣子的、缺心眼儿的行为。

没办法,在陈夏附属厂的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业务中,只有涡轴发动机是赔钱的,而且一赔就是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

原因很简单,拉胯的直升机业务拖了很大的后腿。无论是“空中小叉车”还是“空中皮卡”还是ZB-MAX,几乎都是叫好不叫座。

性能上没得说,性价比也不错,但除了部队、应急部门的少量订购外,几乎没人再买。

原因很简单,这三款直升机都是工程吊运类专用直升机,主要面向输变电工程、水电工程、道路桥梁、铁路建设等大型建设单位。

然而,这些目标客户在参观完这些直升机后,虽然赞不绝口,但之后却没了下文。

究其原因,其实并不复杂,主要是因为直升机这类航空设备的运行成本实在太高,而国内的人工成本却低得惊人。

就拿输变电工程的钢制塔架来说,用陈夏附属厂的三款直升机吊运,效率确实高,完成度也非常好,但一个塔吊多出近30万的航空器材成本,让输变电工程的领导直喊心疼。

要知道,用不到一半的钱,他们就能把两个大县的所有青壮年劳动力都招来,没日没夜地扛着钢制组件在陡峭的山路上转运。

如果让妇女也参与进来,成本还会更低,因为女人一天只要15块钱。

这就是国内那些吃苦耐劳,比黄牛还任劳任怨的农民工群体。

陈夏附属厂那些高大上的工程直升机,遇到这些能上山下河,中间还能把天堑变成通途的农民工,不失败才怪呢。

正因为如此,陈夏附属厂虽然卖力推广这三款直升机,但几年下来也只卖出去了22架。

“陈队,我们的销量真是让人担心啊,为什么这么好的技术装备和战略产品却没人要呢?”屈菁菁也察觉到了这个问题。

“没办法,这就是现实,非常残酷。”陈夏回答道。

“我觉得是不是市场不接受?”安然问道。

“确实有一部分原因,还有就是米国正在垄断市场,其他国家也跟着这么做。”陈夏解释道。

其中部队采购了10架,占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