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笼罩辰州的山野,沅水河畔的薄雾缓缓散去,露出连绵的稻田和错落有致的村落。辰州,这片大楚最早的根据地,自钟相起义攻占以来,已走过四载春秋。当年那场席卷全境的「均田均财」运动,杀尽地主大户,将土地、财产分给「入法」的农民,如今已彻底改变了这片土地的面貌。虽不及明州的市场繁荣,辰州以其独特的平等理念和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成为大楚的核心支撑。
清晨的辰州城外,农民们背着锄头,沿着新修的石板路走向田间。他们身着粗布衣衫,脸上带着满足的笑意。田埂边,几名「均田吏」正在丈量土地,记录今年的稻苗长势。这些吏员多由本地农民选出,负责监督土地分配与粮食征收,确保无人囤积私田。远处,一座新建的「均平仓」耸立,储存着去年收成的稻米,供全州农民在灾年或战时调用。
城内的市集热闹非凡。摊贩们摆出新鲜的蔬菜、腌制的鱼干和手工编织的草鞋,吆喝声此起彼伏。与明州不同,这里的货币多为大楚自铸的铜钱,名为「平财钱」,每枚上刻有「均田均财」的字样,象征着大楚的治国理念。市集旁,一间「公学堂」传来朗朗书声,孩子们正齐声诵读《农事初编》,学习如何轮作、施肥,以提高田产。
辰州城外的龙溪村,是均田运动的模范村落。村口,一块石碑上刻着「均田均财,天下大同」,碑下几名农妇正围着水井聊天,话题从今年的稻种到村里新选的均田吏。村中的田地被精细划分,每户「入法」农民分得五亩水田和两亩旱地,足以养活一家老小。田间,农民李老栓正带着两个儿子翻土,准备春播。他曾是地主家的佃户,如今分得田地,家中还养了三头猪,日子过得比从前好上百倍。
「老栓,听说州里要建水车磨坊,省得咱们推石磨!」邻居张嫂从田埂走过,笑着喊道。李老栓抹了把汗,咧嘴回应:「那敢情好!大圣天王说了,咱们的粮食得自己管,不能让外人抢了去。」张嫂点头,顺手从篮子里掏出一个热乎乎的糯米团,递给李老栓的幼子:「吃吧,小家伙,咱们辰州的娃,个个得长得结实!」
辰州城内,街道虽不宽阔,却整洁有序。石板路上,农民推着独轮车运送粮食,偶有穿着灰色长衫的「平等吏」巡视,检查市集是否公平交易。城中无高门大户的宅邸,取而代之的是低矮的民居,每户门前都挂着「入法之家」的木牌,标志着他们参与了均田运动,享有平等权利。
城南的「公学堂」是辰州的骄傲。学堂由钟相亲自下令兴建,免费教授农民子弟识字、算术和农事知识。教室内,十几岁的少年少女正围着老师学习如何制作简单的火药,这是大楚为防宋军反扑而推广的民兵训练课程。
四年前,钟相的起义以雷霆之势席卷辰州,地主大户的宅邸被焚,财产被分,土地被重新丈量分配。这种激进的均田均财政策,让辰州的农民从佃户变为自耕农,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然而,这也带来了挑战:缺乏地主阶层的组织,农民需自行管理田地和均平仓,早期曾因分配不均引发争执。如今,随着均田吏制度的完善,辰州的农村逐渐稳定,农民的忠诚度也随之提高。
一名老农向平等吏抱怨:「俺家的田比隔壁老王少半亩,这咋算?」平等吏耐心解释:「均田按人头和地力分配,您的田在坡地上,产量低,圣库会补给您粮食。」老农听后点头,满意地离去。这种公开透明的分配机制,让辰州的农民对大楚充满信任。
北面澧水河畔的稻田与村落,勾勒出澧州这片大楚老根据地的轮廓。四年前,钟相起义席卷此地,地主大户被悉数诛杀,土地与财产均分给「入法」的农民,奠定了大楚均田均财的根基。然而,起义第二个月,钟相在华容道被宋朝勾结伪齐军孔彦舟设计擒杀,随后一轮血腥清洗让澧州元气大伤。直至杨幺重整旗鼓,率农兵夺回此地,澧州才重获新生。如今,这片土地在均田制度的滋养下,逐渐恢复生机,虽带着战乱的创伤,却充满了坚韧与希望。
清晨的澧州城外,农民们沿着新修的土路走向田间,肩扛锄头,手牵耕牛。田埂边,几名「均田吏」正在分发种子,指导农民如何轮作以提高产量。与辰州相比,澧州的田地略显贫瘠,战乱留下的焦土痕迹尚未完全消退,但农民们的脸上却洋溢着对新生活的期盼。城内的市集虽不如辰州热闹,却也井然有序,摊贩们摆出新鲜的蔬菜、鱼干和手工竹器,铜钱「平财钱」在人群中流转,铭刻的「均田均财」字样闪着微光。
澧州城外的芦溪村口,一块木牌上写着「平等自强」,虽不及辰州的石碑气派,却透着质朴的坚定。村中田地被重新丈量,每户入法农民分得四亩水田和一亩菜地,勉强能维持温饱。农民王二牛正带着妻子和女儿在田间除草,汗水顺着额头滴落。他曾是地主家的佃户,亲眼见证了钟相被擒的惨剧,如今在杨幺的号召下重拾信心,种下的稻苗已抽穗。
「二牛,听说均平仓新进了批粮种,咱们得去领点!」邻居赵大嫂从田埂走过,手里提着一篮新摘的萝卜。王二牛咧嘴一笑:「好嘞!大圣天王说了,只要咱们齐心,澧州迟早比得上辰州!」赵大嫂点头,顺手将一颗萝卜扔给王二牛的女儿小翠,小翠咯咯笑着,咬了一口脆甜的萝卜,眼中满是纯真的快乐。
澧州城内,街道简朴却整洁,土路两旁是低矮的民居,每户门前挂着「入法之家」的竹牌,标志着他们对大楚的忠诚。战乱的阴影犹在,城墙上仍可见孔彦舟围城时留下的箭痕,但新修的了望塔和火铳阵地显示出杨幺重建的决心。市集上,农民与小贩交换货物,平财钱与物物交换并存,偶有从辰州运来的书籍和工具,让市集增添几分生机。
城北的「公学堂」是澧州复兴的象征。学堂由杨幺亲自下令修建,虽规模不及辰州,但已成为农民子弟的希望之地。教室内,十余名学生围着老师学习识字与农事知识,一名名叫张小龙的少年格外认真。他父亲在孔彦舟的清洗中丧生,如今他立志成为农兵队的火铳手,为大楚报仇。课堂上,老师正在讲解如何制作简单的火药,学生们聚精会神,记下每一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