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第二更】
听到张玉赞成和亲,激进主战的大臣终于忍不住,跳出来反驳道:“张大人,我国迟早要对蜀国用兵,如果派公主和亲,两国结成翁婿姻亲,哪一国挑起战端都是不义。再者既然知道蜀国觊觎我国领土,为何还要答应亲事?不如冠冕堂皇拒绝求亲,蜀人不服就来攻打,咱们华军不是吃素的,正好趁势将他们全收拾了,岂不痛快?这样也无需委屈公主。”
张若怀也参加了这次殿议,不仅因为他特殊的身份,更因为他确实有才华,人品正直,忠心为国,受到英王的赏识。虽然大家都认为张若怀是太子一派的人,但是英王将他引为知己,大事小情从不避讳。毕竟英王现在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与太子的利益没有明显的冲突。另外张若怀出京的时候也接受了皇帝的亲自嘱托,他决心全力辅佐英王,一展才华。
张若怀是支持和亲这件事情的,虽然张玉现在并未点破,他却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悟出几分深意,所以表态道:“倘若我国先拒绝蜀国的求亲,是理亏在先,双方开战,士气不宜激发。殿下,臣也认为该如张大人所说,向圣上进言,支持两国和亲。不过在送亲的过程上要仔细安排。”
英王在听到张玉说支持两国联姻的时候就隐约猜到一些端倪,不过张玉和张若怀两人含而未说的话不宜太多人知晓,他会意地点点头说道:“诸位的意见都有道理,此事本王还需仔细想想,妥善安排。今日议题到此结束,两位张大人稍留片刻,本王还有些其它的事情询问。”
等其旁人离开,英王带着张玉和张若怀去了书房。看了座位,端上茶水,三人又回到和亲的话题。
英王问道:“既然你们二人都支持和亲,是否已有腹案,能否与本王共商一二?”
张琳琅自然谦虚着让张若怀先说,她好听听意思,整理一下自己的言语,免得露怯。
张若怀显然早有成熟的看法,并不推辞:“王爷、张大人,下官认为答应和亲是促成两国开战的引子。正如张大人所说,不如将计就计,答应蜀国的要求,郑重其事将公主送出,以示我国诚意。另外我国的密探可以跟随送亲队伍深入蜀国内部,倘若蜀国人居心叵测,这亲事恐怕不会顺利进行,他们可以借机挑起事端,咱们也可以先发制人,掌握主动。”
英王皱眉道:“倘若战事一起,蜀国以我国公主为质,胁迫我国割地赔款,或者牵制大军,我们岂非处于劣势?”
张若怀叹息道:“自古红颜多薄命,蜀国人如果真以公主为质,反而更能激发我军士气,公主想必也该抱着为国捐躯的觉悟赴蜀。”
张若怀说的委婉,真实的意思就是公主应该以死殉国,从而作为华国对蜀国用兵的最佳借口,鼓舞士气。
在那个时代,女人就算贵为金枝玉叶,也随时都可能成为牺牲品。像世人公认算是相对美满的华越联姻,对于公主吴瑕而言其实也是一种牺牲。她为了保护越国的权益,远嫁他乡,周旋在异国的权力场中,早早抛弃爱情,某种意义上说她作为女子过的并不幸福。
张琳琅想到这些不禁庆幸自己之前扮男装的决策无比英明,但是也不忍华越两国的战争以一个无辜的女子为祭品。
她将《鹿鼎记》里和亲平藩那些内容又仔细回味了一番,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殿下,臣以为公主有很大的机会可以生还,同时还能鼓舞士气。此事能否完全成功有两个关键的人物,其一是公主,其二是送亲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