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吴瑕听闻张琳琅一顿神侃,竟是聪明多心陷入一番思想煎熬,喃喃道:“你说得有理,与其选择面对不可知的危险,还不如只对付一个熟悉的敌人。本宫当然会选择对我越国最有利最稳妥的那条路,即使那条路看起来对你们华国也不错。”
张琳琅道:“公主,我们不是敌人,华南两国是姻亲,互帮互助利多利少何必分得那么清楚?”
“难道你们华国就对我们越国没有丝毫觊觎之心么?灭昭之后唇亡齿寒,我越国早晚也会沦为贵国附庸吧?”
张琳琅虽然也曾经畅谈过一统天下的话,毕竟她没有打算去实现,以她现在的认识还停留在各国和平相处的那个层次。所以她眉头都不眨一下,就能义正言辞地说道:“南国原本就是我华国的一部分,我们派兵收复符合道义。先不论我们是否有野心有实力,就是想寻找一个看似名正言顺出兵侵略贵国的理由都不容易。我国圣上既然已经命英王殿下来贵国求亲,就是诚心结盟。如果公主殿下不相信我们的诚意,为何还要接受婚约呢?是因为我们华国实力太强,贵国不敢忤逆么?那为何还要偷偷与南国修好,暗中往来,拿了我国的聘礼资助南国军力呢?
实话告诉殿下,我国圣上早已运筹帷幄成竹在胸,南国会迅速溃败,你们的支持多半打了水漂,根本无法消耗我国军力,那些钱财还不如留在国内提升贵国实力更有效。”
张琳琅这番话半真半假,很多地方都是根据以往与英王聊天得来的信息,合理想象夸大其词,当然是学了萧纯的手段,说这些大话纯粹为了震慑公主。
张琳琅心中也没有多大把握,能凭三言两语就把公主给忽悠了,但是说了总比没说强,至少能让公主多几分计较。她知道像公主这种聪明人最容易把事情想复杂,疑心比一般人要重,知道的越多猜想就越多,束缚也就无形中增加了。
果然公主对于张琳琅的话半信半疑。越国与南国暗中往来的事情,她觉得是瞒不过华国人的探子,所以张玉的说辞不为过。但是对方又提到华国早已有迅速灭掉南国的计策,她却不愿相信。她一直认为张玉的智慧不在她之下,总想找出张玉话中隐藏的深意,又怕她自己不慎落在张玉的圈套里,束手束脚困惑难解。
她想过最简单的办法是按照张玉说的去做,那样就意味着她的亲姐姐会落在华国人手中。别的事情可以暂时抛开,但亲姐姐她不能不管。
所以公主问道:“如果本宫允许你们带走姐姐,你们会如何对她?她应该知道自己的身世,本是金枝玉叶却不能被自己的亲人承认,对她而言太不公平太残忍。”
张琳琅心软了,王华或者该叫吴华确实很可怜,所以才会有那样扭曲的报复念头,仇恨使人丧失理智,说不定吴华也是因此被利用。
想到这里,她禁不住叹息道:“公主殿下请放心,令姐我们会好好对待,并劝她暂时不要揭**份。其实如果她真的想认祖归宗,为何不早点拿着锦盒求助?她很有可能是被人胁迫,被人蒙蔽,或者她也是中了摄魂术早已迷失本性。她曾经提起过她有一位师尊,她的武功和摄魂术想必都是师尊所授,如果她师尊居心叵测用摄魂术控制她,给她灌输什么想法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公主吴瑕对摄魂术完全不了解,虽不能全信,心头却隐隐升起某种希望,在诸多可能中,她最愿意接受的一种就是姐姐只是被人利用。当然谁是那些幕后阴谋的操纵者有待进一步查证,但张玉并不能排除嫌疑。公主吴瑕不动声色道:“这些都是你一面之词,本宫要审过王华之后再作定论。”
张琳琅听公主的口气,似乎已经从心理上打算隐瞒那个秘密,否则就不会用王华来称呼亲姐姐。
她想去审审王华也好,王华身上秘密不少,说不定能打听到她师尊的下落。
公主吴瑕此时从怀中掏出一小包药分,均匀涂抹在脸上,又恢复了蜡黄的肤色。她见张玉并不反对去审王华,就朗声道:“来人,咱家要和张大人一同审王华。”
护卫和狱卒早已在外间等候多时,终于听到传唤,哪里敢耽搁?狱卒先一步去弄醒人犯,另外几个护卫小心翼翼保着“吴公公”和张大人一行去往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