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吴老师愧疚不已:“她当时冲出教室的时候,我应该拦住她的。”
“但是我年轻气盛,觉得她违反课堂纪律,最终选择了冷眼旁观。”
“也就是那天晚上,她在回家的路上出了意外。”
后来吴老师自行查阅了《三国志》,又去请教了历史老师,这才知道云书锦说的全是对的。
因为自己没有处理好课堂上的师生矛盾,这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也因此,吴老师被学校处分,职业生涯受到影响。
所以哪怕过了30年,吴老师依旧记得云书锦。
陆执想到了从母亲房间里搬出来的旧书。
那一套《三国志》,就是母亲言论的最有力支撑。
她离开不是因为气恼,或许是因为没人相信,所以想要回家拿书来佐证自己的言论吧。
陆执又问:“那我母亲休学的时候,有没有说怎么发生的意外?”
吴老师回忆着:“我记得,当时是你姥爷来学校办的休学手续。”
“说是云书锦从山上走夜路滚了下去,胳膊和腿全都摔断了。”
“高考也没办法参加了。”
“我知道后悔的肠子都青了。”
吴老师的眼眶泛红,惋惜道:“我后来鼓足勇气去云家看望过她。”
“她当时躺在床上,手臂和脚上全都打着石膏。”
“偏偏是右手。”
“要是伤的是左手,或许她还可以参加高考的。”
吴老师连连叹息:“我当时跟她郑重道歉,但是也知道于事无补。”
“所以我鼓励她等伤好了回去复读。”
那个时候复读班还普遍存在,以云书锦的成绩,哪怕是复读也绝对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但是当时听你姥姥和姥爷的意思,并不打算让她复读。”
“说女孩子就该早早嫁人。”
“等读了书,心就野了,就没有这个家了。”
“我也反驳了几句,但是我身份尴尬,就是我害的云书锦受伤,所以嘴上说话也不硬气。”
“只能解释了几句上大学的重要性,然后就走了。”
“看你姥姥和姥爷的态度,当时我就有不好的预感。”
“果然,高三学期开始的时候,我没有在复读班里看到她。”
从母亲求学的态度,可以看出她的严谨和执着。
陆执想起了在姥爷家影壁墙上看到的那幅画,母亲一直记挂着自己早夭的弟弟,或许这也是她努力的动力。
但是,姥姥和姥爷的态度甚至说得上是封建。
这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束缚了多少女性。
“难道这就是姥爷和母亲发生争吵的原因?”陆执暗中思索。
当时母亲没有收入,家里基本是姥爷的一言堂。
如果家里不支持她继续求学,她的学习生涯只能结束。
那时候,还不像现在有这么多的兼职工作可以赚取学费。
所以后来母亲放弃了求学,服从家里的安排,匆匆嫁给了父亲?
但是父亲比母亲大好几岁,在母亲受伤回家之前,两人从来没有交集。
他们又怎么会走到一起?
线索到这里似乎就断开了,陆执只知道一切的转变都来自于1995年的5月28日,母亲回家的那天晚上。
但是后续跟母亲相关的人,都已经先后离世。
陆执无法断定母亲的受伤,是否也跟顾家后续的作案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