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一切都变了!(2 / 2)

百官纷纷垂首,尤其那些淮西党人,唯恐被陛下的目光点到。

越是此际,越显忠直。

御史大夫刘伯温当即跨步出班,正色诘问:“敢问陛下,可有确凿凭据?”

若李琪在场,定要暗赞一声“铁骨”。难怪老朱不喜此人,哪个君王遇上这般硬顶的臣子,怕都难以舒怀。

“自然有!”朱元璋耐着性子道,“锦衣卫本为查抄陈宁府邸而去,却抄得一本陈宁亲笔所录的账簿!其上将他这些年受贿行贿的桩桩件件,记得分明,笔笔清晰!”

满殿哗然!

刘伯温亦是无言以对。

什么法司流程,此刻皆非紧要。铁证如山,又是开国以来头等大案!若真交法司穷究,牵涉官员岂止这二十七人?陛下动用锦衣卫,显是欲快刀斩乱麻,稳住朝局。他默然退归班列,不再作声。

其余官员更是惴惴不安,尤其那些淮西党人,自家做下何事心知肚明。这简直是一柄悬顶利剑,不知何时便会斩落!

朱元璋鹰隼般的目光缓缓扫过阶下群臣。

殿内死寂,重压令人窒息。良久,他才终于开口:

“凡与陈宁结党者,含文渊阁大学士胡惟庸在内,俱已下狱!”

“此案,到此为止!任何人不得私下妄加议论,违者重惩不贷!”

言罢,朱元璋拂袖而去,太子朱标紧随其后。

步出大殿,朱标忍不住再次启齿:“父皇,缘何连李琪也下入诏狱?”

朱标尚不知李琪昨夜所为,闻其入狱,立时前来求情,为此还与父皇起了争执。

朱元璋喟叹一声,道出缘由:“不将他关进去,朝中诸臣会如何看他?这场大案皆由他引发,百官岂能不恨之入骨?”

朱标这才恍然,原来父皇是在变相护佑李琪。

“锦衣卫已成众矢之的。李琪那小子,不宜再留其中。先让他在诏狱里磨磨心性,待风波平息,你再出面吧。”

朱元璋为太子计,可谓用心良苦。

朱标眼眶微红,恭敬颔首。

朱元璋拍了拍他的肩:“去文渊阁理事吧。”

太子依言退下。朱元璋脸上那丝温和瞬间消散无踪,只余下深沉的冷冽。

他还要去见一个人。

自然便是李琪的便宜老爹,李善长了!

……

李善长早早便进了宫。

未料刚至宫门,就被赵成截住,直接请到了御书楼。

这御书楼坐落午门一角,乃是朱元璋敕建,专为收藏古今典籍。因李琪献策,朝廷正广召硕儒名士,在此编纂《元史》。

说来,朱元璋登基当年,元廷刚退往漠北,他便下诏修《元史》,命左丞相李善长监修,宋濂、王袆任总裁,征召隐士汪克宽、胡翰、赵埙等十六人参与。自李琪献策后,为解“明初文士多隐逸”之困,《元史》编修规模骤增,四方大儒纷纷应召而来,主事之地就在这御书楼。

先前李善长虽顶着左相名头,实则只管修史,并无多少实权。

可今日重踏此地,他心境已大不如前。

李善长原以为,凭他与朱元璋的深厚情谊,加上自己开国辅弼的大功,“鸟尽弓藏”之事绝落不到自己头上。

然而儿子李琪的屡次警示,以及陛下的数次敲打,渐渐动摇了他这份笃定。

直至今晨,儿子李琪被锦衣卫不由分说抓走,径直投入诏狱,李善长才真正明白,一切都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