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和战(1 / 2)

王琳今年三十四岁。

这个年纪对古人而言,已然过了人生泰半,不过对一地统治者而言,却正当壮年,刘备在这个年纪代替陶谦领徐州牧,高欢在三十四岁哄骗六镇边民,为权力打基础,而王琳拥兵十万,占据大半个荆州和扬州,拥护南朝前国共主讨伐叛逆,志得意满,比两位前辈都要威风。

无怪他检阅部众时曾口吐狂言:“可以为勤王之师矣,温太真何人哉!”

温峤在东晋初年过江的众多流民帅中,并非最强的一支,却得到主朝士族以及皇族的信任,预平王敦,又与陶侃合力讨灭苏峻之乱,之后得处荆、扬之间的江州,居间缓冲,平衡当时的权力格局,是东晋难得的匡扶功臣。其曾经向晋明帝奏军国要务七条,大意是利用流民帅招抚流民,在江淮间且屯且守,以为藩屏,这也是东晋以后的南朝抗御北朝的传统政策。

二百年后,同样有一人起于荆、扬之间,率领勤王之师,身负讨贼匡国之重任,简直就是历史转折中的温太真二号。

很反常识的一点是,虽然王琳在乾明元年就已经兵败了,但王琳本人连续苟过了高演高湛两位齐帝,一直活到了武平四年,北齐也就比他多活了三年时间。

现在他不仅没败,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实力,而且借着齐国的虎威,在陈国境内与各路诸侯勾勾搭搭,集结起了一股反对陈氏的势力,熊昙朗在新淦,陈宝应在闽中,还有东阳的老留异,此三镇以反陈为目标,结成坚不可摧的联盟,保护自己的割据果实,他们只等王琳大军攻入陈境,各路扶梁大旗便会群起而立,恢复梁室荣光。

而后等南国清荡,再击退北朝的寇略,自然又是一个新时代。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南人的惯性思维,就像是用北伐的胜机交换了不变的运数一样,南朝北伐屡战屡败,而相对的,南朝就从未被北人攻下长江以南过,强如前秦苻坚,都败在了晋人的手中,魏太武帝拓跋焘饮马长江,也只能是饮马长江,哪怕是最近,齐军也在建康城下迎来历史性的大败,使陈霸先铺垫了足够的军威,最终促成陈国建立。

就好像冥冥之中有一股奇妙的地图线,南人不北,北人不南,这种南北相持的格局似乎能一直保持下去,直到千年以后都是如此。

毕竟此态格局也已经有二百年了,不是吗?

王琳对此充满着信心,陈霸先不过是一个成功的桓温,其子甚至不得继承皇位,而是被其侄子篡夺,比桓玄还不如,这就是明证,代表着陈氏之鼎坚持不了多久。

齐国那边传来的消息也足够利好,首先是齐国前年,在永安郡麻城设置了衡州,当时王琳还不解其意,谁知这二年来不断调动军队过去,如今已集结一万五千左右的兵马,若加上当地豪族的力量,则可以达到两万。

这两万并不遮掩自己的存在,反而不时窥探周国阵地,将自身对周国领土的贪婪表露无疑,眼中牵制了周军的有生力量,毕竟周军如果率军入荆州与王琳交战,那么两万的士兵虽然不多,却能与王军夹击,将周军打个惨败。

此前西魏虽然对东魏的战斗以胜多而告终,至少总战果肯定比东魏大的,但自从进入周齐时代以来,周国的战况就不容乐观,先是邙山战败,不得不启用府兵制,其次稷山大败于齐军,国内损兵折将,而后又护不住萧詧的梁国,被齐国扶持的天启梁国所破,在各方战场都显出颓势。

这也和其国内的势力倾轧有关,宇文护一家独大,压制于谨等柱国勋贵、普六茹忠等独孤派系干将,其自身所选用的人才又并不出众,各地将领以亲昵见宠于护为主,财货进贿为次,人事的选拔不按照职责的轻重缓急来决定,周国的状态自然每况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