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一,至尊下诏,免去高孝琬的河间王爵及官职,令其回府居住。
这和常山王的待遇极为类似,所以推算一下,高孝琬的生命或许也在半年之间,正因如此,近日乐安公主、义宁公主和她们的母亲靖德皇后频繁地前往皇宫求见,想是为了求情,只可惜效果似乎一直不大好。
“也不知道要过多少年,才能让至尊宽赦三兄。”
高长恭入宫参与朝会,一路上不断叹息着,他的旁边就是高湜,如今文襄的女子都在高湜的府邸居住,而且对高孝琬的监视工作,也由高湜来负责。
他拍了拍高长恭的肩膀,露出一副了然的神色:“无须担忧,孝琬不比外姓,是自家人,大概过些时日,至尊就心软了吧。”
“只能期待如此了。”高长恭松了口气,如今对他们来说,倒是最好的结果,三兄犯了大罪,至尊不用也是正常,相对应的,对文襄诸子的重用则适当的转移到了他们其他几个兄弟身上。
有他们三人,将来也能对三兄照顾一二。至于大兄……几个兄弟很默契的没有去提起,他最大的问题是和长广王高湛交好,恰如青梅竹马,这在至尊眼中是最严重的成分问题。
对常山王,至尊大多数公事公办,甚至还有所怜惜,可对长广王,那就真的是欲除之而后快了,所有和长广王关系亲密的人,都是至尊的眼中钉。
不过无论如何,齐国早年的政治溃疡在这么一场手术后,大致地缝合住了,接下来就是整军备武,准备谋划天下。
高长恭不由得兴奋起来,从古至今,能一统的只有商、周、秦、两汉、晋数朝,其中商周久远不可计算,秦则二世而亡,剩下的后汉与晋莫不是拥有河北,或者从河北开始发迹,最终夺取天下。
以他们齐国的情况来说,在形势上更接近于后汉,但政治基础又如同晋朝司马家,实打实的铺垫了四代,甚至比晋朝打的底子还要好。
“算起来,我应该是齐国四代目了啊。”
高殷忍不住笑起来,引来不远处的郁蓝和春华探头,他摆摆手示意自己无事,让丁普传唤诸臣进来。
进入昭阳殿后,高长恭和诸位同僚相互寒暄、打着招呼,没多久,便见到至尊的近侍出来宣布:“今日不升常朝,升内朝!”
常朝就是后世印象里,文武百官一起上朝的朝会,而且不像电视剧里那样,只有一个大殿站着臣子,实际上更多的低品臣子就跪在殿外,随时等候召见。
不过今日的朝会不是常朝,而是内朝,俗话说“大会小开,小会大开”,常朝更多的是宣布皇帝或同等地位的人已经决定的政令,给百官一个通知,还有发起质疑的机会。大部分的国家重务,在内朝就会让皇帝与臣子们决定好了,就像今日高殷和六部的尚书们一起商讨的事情。
诸臣纷纷入座,内侍入后殿向至尊报告,于是高殷从后殿转出,群臣一同行礼,山呼万岁。
等他们起身,却见到皇后和郑夫人也跟随在旁边,甚至在御座的左右分别置了两个座位。
度支尚书杜弼第一个起身发问:“至尊,是否该让皇后与夫人先回后宫?”
诸臣吓得眼皮直跳,该说是老臣的原因吗?杜尚书还真是勇啊!
某种意义上,他算是北齐的魏征了,可惜魏征在高洋的时代只能留下一颗头颅。
但高殷想做李世民的话,还真得把他留着:“皇后和正德夫人只是旁听,不参与政事的讨论,更不会发表意见,杜卿请放心。”
这于礼不和,杜弼左右为难,可他又不想和至尊请正面冲突。
一来是他对现在这个小皇帝很满意,虽然比不上早年的天保帝,但比天保五年后绰绰有余,连最麻烦的军权都已经搞定大半了,剩下的一小半,还要借助他这类既是汉人、又和晋阳军方有不浅关系的老臣来润滑,这让杜弼很是受用。
从高欢到高洋,始终不能把杜弼的价值提升到最大,但如今齐国转舵,高殷掌权,对杜弼的信重也变得比以往多了,因此杜弼才不想跟高殷在这种事情上起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