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士也会受伤,战争结束后,姚统杨祥就带着部下,跟随齐军的指引进入军医营,这里比战时还要热闹,烟雾缭绕,伤病缠绕着士卒,疼痛无法驱散。
就在这里,姚统看见了神奇的一幕:许多人咬着牙,艰难地跨越鬼门关,时不时有人崩溃骂娘,而在他们身边,总会有一些军医在陪伴。
哪怕治疗已经完成,他们也不离开,见到谁有痛苦之色,就会上前帮他擦汗、驱散灰尘、拍打飞蝇,然后低声安慰着。
“月光佑汝。”
这是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经过他人的解释,姚统才知道,齐国的太子居然是月光王的转世。
“没见过你们,新来的?投诚的西……周军义士?”
姚统等人点头,军医让他们稍等,不多时,捧着一个小匣子过来,里面是一条条木雕项链,上面粗犷的刻着一个小人,据他们说这是月光童子。
“跟随月光王出战,死后魂升极乐净土,使家人后代有功德。”
“月光与汝同在。……”
说法复杂多样,不一而足,但都与太子有关,这些话就像具有神奇的魔力,伤兵们撑不住时,就会紧握军医的手,跟他一起念诵这些重复而单调的句子,小心翼翼地跨过鬼门关。
这时候是关键期,往往营帐内所有的士兵都会看过来,若伤者脸色转好,或安心睡去,其他人也会松一口气,在心中感念月光王庇佑;
若是头一歪,咽气而去,军医就会帮他把眼皮闭上,双手合十,在遗体前恭敬道:
“呐么阿弥陀佛。”
“呐么阿弥陀佛……”
庄严肃穆的氛围感染了杨祥,他原本只是来陪部下治疗的,但在不知不觉间,进入了与伤者感同身受的氛围,直到随他们一起喃喃念出语句,才恍然回神。
军医在原地默哀片刻,随后出帐,这时候会进来四个人,一个赞画负责登记军士的信息及战功,另外两个护士会简单给军士整理遗容。
而最后一个是僧人,他的经文念诵得更加专业,也更虔诚,同时还会有超度的动作,象征着指引将士灵魂到达净土,最后护理工们裹上绢布,小心翼翼地抬起尸体,封棺入殓带到后方军镇,班师回朝时一同带回去。
这一套操作行云流水,展现了齐军人性的光辉,让杨祥等人不由得自惭形秽,相较之下,他们以往处理死亡士兵的方式简直和野兽差不多。
清理战场时,那些用来投掷过的血肉和散装的周人遗体则会收集在一起,集中焚烧,对于战场会用艾烟熏蒸,防止瘟疫,患病的士卒也暂时隔离起来,经过军医们诊断后给药医治,等待他们好转。
东晋的葛洪就已经在自己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提过艾灸疗法,“断瘟病令不相染”,吴地和蜀地都有很多瘴气,因此吴人蜀人也多要在身上灸几个点,让毒气不能附着自己,高殷也将艾灸作为一种有效的医疗手段,在军中推广。
它对治病确实有用,哪怕是没病,平时训练、行军、作战辛劳,来点一下艾灸通络一下筋骨,活血舒脉,也会让士兵们直呼刺激,爽到飞起。
这也衍生了一些附从商贸,即随军行商出售艾灸等药草,由清华军的内务部门出面采购,向士兵们分发部分、折扣购买一部分,再由军医教导士卒使用。
得到允许后,姚统得以窥探其他的营帐。每座伤兵营的情况都有所差别,高殷按照南丁格尔的护理办法,注意给营帐通风、减少噪音,让其他士卒清理房间的卫生,保持基本的整洁,同时对士兵自己的个人卫生也加以指导,尽可能地饮用热水。
很多人都是不注意基本的卫生,才会患上疾病,伤者尤其容易感染,现有的军医太少,不能全部照顾到,只能提示伤者,让他们自己多加注意。
很多时候,仅仅只是最基本的责任义务尽到了,就能挽救无数潜在的悲剧。帝国的崩坏,也通常是从官民不把职责当回事开始的。
轻伤的病患得到救治后会让他们好好休息,有说书人给他们讲故事,主要是三国演义,以及太子作为月光王转世,明神断疑的审案故事,甚至是当初佛启双目、勇救二王的传说,姚统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
那些重伤的士卒,营地氛围就很沉重了,僧人们在帐内诵经祈福,让士兵们跟着一起念,姚统发现,这样能稍稍转移一些注意力,确实有安心凝神的功效,也在无形之间将太子的佛王身份植入到士兵的信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