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书院脚下,早已建造起一排排的平房小宅院。
有九成的宅院,都是只有三间房屋的小院落。
现在,有两成的院落,都已住上人。
在最中间的主街道上,开着十多家铺肆,吃食、茶铺、酒铺、笔墨纸砚……一应俱全。
这几月下来,这里已经不比应天
在远处,还有上千个青壮工匠,仍是在奋力营建着宅院。
刘英亲自带着那五百个读书人,还有十数个商贾,来到这里。
“见过军师!”
“军师,您怎么来了?”
得到禀报,刘敬连忙带着几个管事迎了上来。
随后,看着刘英身后那浩浩荡荡的队伍,眼中闪过一丝怪异。
“现在还有多少座修缮好的宅院?”
“回军师,还有六百一十二座。”
刘敬急忙禀报道。
刘英心中一松,“六百一十二座?足够了!”
闻言,刘敬就是一颤,感觉有些不妙。
果然,刘英指着身后的那一大堆人,直接道:“又从北边带来五百多读书人,每一个安排一座宅院。”
“你找几个人,挨个分配登记。”
“五百多个?”
“应该是五百三十一个!”
“下官这就去找人!”
刘敬心中一惊,连忙吩咐那几个管事,去回工部摇人。
至于分配五百三十一个读书人,是有点苦累,但他们现在工部的官吏,也在一个一个往外抽。
他们和这些未来的官吏打好招呼,让他们看到工部的厉害,他们工部未来还能缺人?
很快。
十多个工部官吏,就被召来。
带着名录,挨个登记,刻印房契。
至于刘英,则是对着一众北方来的读书人说道:“我不管你们是因何前来的吴国,是家中饥荒,还是看好吴国未来,亦或者是认同吴国均田之法。
我吴国,看中的是你们的贤才。”
“你们若有人不愿为吴国官吏,可领十贯钱路费,想去应天城内求一活计,也很好求。”
“亦或者,继续南下,去平江府、去杭州府,皆可去!”
“但若领了宅院,再去山上应天书院入了学,你们便被打上吴国烙印。”
“若发现诸位另有异心,或诸位之中有滥竽充数者,休怪吴国不讲情面……”
“从应天逃出去,不论哪个方向,想要逃出吴国,都需三日之久。
这三日,定能追上尔等。哪怕是尔等侥幸逃出去,他们这些商贾商队遍布天下,我吴国都可让他们颁发追杀令。”
“我相信,天下无人会拒绝吴国的钱财与粮食……”
“军师放心,学生既然已经来了吴国,自是心中早已有准备!”
“正是,军师放心……”
“军师明鉴,学生自幼家贫,虽称读书人,但只上过三年私塾,只读过四书五经……”
“学识差不要紧,只要有良善之心,忠诚吴国,可吃苦耐劳,上了山,可以好好学!”
“多谢军师!”
“军师,小人……”
“不愿,就出来领钱,自个走人!”
“多谢军师!”
……
最终,五百三十一个读书人,自动跳出来十一个。
每人发十贯路费钱,然后就匆匆忙忙朝着外面走去。
刘英是不派人追杀他们,但那些商贾会不会派人去追、朱元璋会不会派人去追,刘英就管不住了。
接着。
给这些人分发笔墨纸砚,分发零花钱,分发被褥,他们毕竟要读个两三年。
有家人,还要多发一份钱。
至于饭食,大多还是靠着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