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天还未黑,王愔之又去往不远处的一条小河边上。
此河曰三漕沟,乃三条人工运河汇聚而成,因水流过大,被废弃了,如今只用来灌溉。
河边搭了间屋子,两层楼高,走进去一看,一座硕大的纺车立在岸边,以湍急的水流提供动力,暂时只有十二个锭子。
眼下的问题是,锭子的稳定性稍差,转动过程中,会晃动,致使丝线绷断,工匠们提供了几个思路。
首先是精度问题。
转动轴承精度不够,致使锭子晃动。
其次是水流不稳。
王愔之暂时无从判断,只交待尽快攻关克服,同时他打算,调几名女教习过来,教这些匠户平面几何。
匠户多数不识字,但不识字也有不识字的好,学习公式和abc等英文字母,会少了固有思维与语言文字习惯的牵绊。
当晚,王愔之带着郗绍到庄上,挑了几名女子送给他服侍生活起居,郗绍大喜,索性在庄上住了下来。
炎炎夏日,住庄子里比住在逼仄的城里舒服。
谢月镜看不上这个庄子,可是郗僧施在南昌的庄子也不怎么样啊。
郗绍有一妻二妾,妻陶氏女,陶侃后代,寒门出身,以堂堂南昌郡公长子,只能以寒门为妻,可见门楣掉落的厉害。
陶氏从兄是陶渊明,在这时代,还没什么名气。
另两妾分别来自于豫章当地豪强,不是士人,纯粹是为了攀附郗家,才各嫁一女予他作妾。
而郗绍带来的部曲庄客,不管在当地有没有妻,王愔之给他们每人配了一妻,这些人也是喜不自胜,纷纷称谢。
要知道,庄上的女子,都是歌舞乐妓,至少姿色是说得过去的,以前在豫章,这等女子哪有他们的份?
而对于王愔之,又少了一百多女子的负担。
他的负担太重了,只要有人来投他,第一件事就是配妻,配完为止。
又是数日过去。
王愔之除了继续练兵,着重指导匠作营以土法烧制水泥。
土法制水泥,比工业水泥的强度稍差,不能运用于高层建筑与重大工程项目,在这时代,已经足够用了。
主要用到三种原料,石灰石、黏土与铁矿渣(可用砖瓦废料代替)。
前两者,在义兴有丰厚的矿藏,且埋藏浅,极易开采,将之打碎研成粉末,比例大体维持在七成五和一成五。
后者搜集起来也不难。
难点在于炉温,须达一千四百度以上,才能烧制水泥熟料。
而煤炭在常温常压下的燃烧温度介于900度到1200度之间,远远不及要求,这就需要搭建耐火窖炉。
好在大草山一带,有大量的高岭土矿,可烧制耐火砖,以之搭制窖炉,足以耐1400度以上的高温。
炉窖由王愔之亲手设计,参考了红旗渠,采用堆石明窑法,通过通风道和小火洞均匀加热,适合小规模生产。
当然,火红年代的小规模,搁这个时代也是大规模了。
还有鼓风设备。
当时多用排橐,由动物皮革与木制构件组合而成,以三木环双板皮囊结构,压缩皮囊提供持续氧气供应。
这种工具自春秋后期沿用迄今,是早期冶铁的核心设备。
又有鼓排,即拉风箱或吹火革囊,《世说新语》载:嵇康锻铁时,向子期为佐鼓排,是当时金属锻造的常用装置。
另还有水排。
由东汉杜诗发明,通过曲柄连杆机构实现水力鼓风自动化,虽在三国时期经韩暨改进推广,但在本朝,仍属高端技术,多用于官营冶铁作坊。
可惜的是,匠作营中,无人懂水排技术,只能制做鼓排,如果温度达不到要求,再尽全力研发水排。
当然,最省心省力的方法是直接从朝廷挖人。
王愔之打算哪天大舅哥(谢绚)再来,请之出面,以重金暗戳戳的挖些朝廷匠户来义兴,或者如谢家有精通水排的匠人,也可以借用。
时间在忙忙碌碌中,一点一滴的流逝。
煤炭恢复了挖掘,或许穿越者真有天眷,以出煤点为中心,往四周围怎么挖都是煤,整个煤层都挖不穿。
当初王愔之随手指的地方,竟然是煤层的核心地带。
如今挖煤的人手大为减少,每一批次只保持百人左右,主要人力用于排水,水车和龙门吊日夜不停开工。
有匠人蹲守一边,随时更换损失的部件,技术水平也随之见涨。
暂时日产量维持在万斤左右。
这日,王愔之紧张的站在院子里,郗氏、谢氏与禇灵媛、还有薛银瓶等几个薛家女子都在,看着仆妇们进进出出,高声呼唤。
“热水,热水!”
“女郎,忍一下,忍一下就好!”
“头出来了,小心点!”
“啊!”
突然一声惨叫。
“快把脐带剪了!”
“呜哇,呜哇!”
屋里传来清亮的哭声。
所有人都长吁了口气,面现喜色。
一名仆妇奔出来,笑道:“恭喜郎君,是弄瓦之喜!”
郗氏神色一滞,与薛银瓶诸女纷纷转头看向了王愔之。
“好,好,我总算有后了,娘子如何,现在能进去吗?”
王愔之开怀笑道。
“回郎君,母女平安呢,请郎君稍等片刻,拾掇干净了再进去!”
那仆妇施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