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回就算了。”小陈笑,“但回了,就是桥搭上了。”
刘好仃沉吟片刻:“先不提合作,发个视频链接过去,标题就叫《他们第一天没说话,但走齐了》。附一句话:‘听说你们在找无声的默契,我们有个小故事。’”
“高。”小陈竖起大拇指,“不求人,先给人看价值。”
阿强也笑了:“这比直接推销强多了。”
方案逐渐成形,但小阮还是皱着眉:“我担心的是,咱们说得再好听,人家一看视频里是绑腿走路,第一反应还是‘这啥玩意儿’。”
“所以得改。”刘好仃早有准备,“把‘绑腿’改成‘同步带’——工业风设计,黑色尼龙,带刻度调节扣,印上编号。”
“像工具,不像玩具。”小阮点头。
“再拍一组对比画面。”小陈补充,“左边是两人步伐错乱,零件掉地;右边是同步带一扣,步子齐了,活也顺了。”
“对。”刘好仃在方案末尾加了一句:“视觉上,不求酷,但求真。”
讨论到最后,阿强提出顾虑:“万一墨西哥那边试了,效果不好呢?比如走两步就摔,人家以后更不信这套了。”
刘好仃早有预案:“所以咱们的资料包里,得附一份《常见问题应对指南》。”
他翻开一页手写笔记:
问题1:有人拒绝参与?→回应:自愿报名,不强制,但参与组优先安排搭档。
问题2:走不好,被笑话?→回应:安排老员工带头,先走一遍,示范“摔了也正常”。
问题3:管理层质疑浪费时间?→回应:提供测算——每减少一次交接失误,节省XX分钟,相当于XX元成本。
“最坏的情况,”刘好仃说,“是没人理。那咱们就再递一次资料包,附上一句话:‘上次的同步带,你们试了吗?’”
小陈笑出声:“这跟追债似的。”
“不是追。”刘好仃收起笔,“是提醒。有时候,人不是不信,是忘了问题还在。”
方案定稿时,已是下午三点。刘好仃把文件夹命名为“拓展方案V1.0”,拖进“市场拓展筹备”文件夹。子目录自动展开:
①文化符号提炼→已完成
②传播场景设想→已完成
③风险预判→新增“应对指南”文档
小阮合上电脑:“接下来,就等反馈了?”
“不。”刘好仃摇头,“接下来,是等他们问‘这同步带,哪儿能买?’”
阿强站起身,伸了个懒腰:“我这就给老李回信,把资料包发过去。”
小陈打开手机,开始剪辑视频:“我做个三分钟短版,配中文字幕,但留出空白,方便翻译。”
小阮忽然想起什么:“对了,那个新兴市场——非洲刚果的装配线,调研报告里提到他们工人轮班全靠鼓点指挥。”
刘好仃立刻翻出那份报告。在页脚,一行小字被荧光笔标出:“工人说,听不懂话,但听得懂节奏。”
他默默记下。
“节奏……”他轻声说,“也许比语言更通用。”
小阮看着他:“要不要也给他们发一份?”
“先不急。”刘好仃合上报告,“等墨西哥和新加坡有了回音,咱们再带着‘成功故事’去敲门。”
他站起身,把白板上的关键词擦掉,重新写下一行:
“让他们自己问,绳子在哪儿?”
小陈正调试手机支架,这次他没用铁片,而是从抽屉里翻出一块小橡皮,垫在底部,画面立刻稳了。
刘好仃看了眼,没说话,只是笑了笑。
小阮突然说:“我刚刚查了,刚果那家厂,最近在招技术顾问。”
刘好仃正要回应,手机震动起来。
他低头一看,是老李的微信:
“墨西哥那边回话了,班长说——‘这绳子,真能防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