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建本就没打算逃避责任——
睡了人就得担着,这点道理他还是懂的。
可徐琳达的想法实在让他没法理解:
她费尽心思想靠近自己,又是偷偷进寝宫,又是主动示好,到头来居然只是为了更深入学化学,还总觉得他之前藏着真知识没教。
这话倒真没说错,不是他故意藏私,是有些知识根本没法教——
没法解释“H?O”这种分子式是怎么来的,也说不清“O”“C”这些元素符号代表什么,总不能凭空编个“梦里得神授”的由头糊弄人,那样也太不实在了。
今日给徐琳达讲的内容,反倒更坐实了她的猜测。
朱有建指着窗外飘着云的天空,一点点拆解:
“你看这空气,咱们呼吸时,其实是在换身体里需要的一种元素。
这种元素能‘养’活生命,叫‘养气’,为了和吃的‘营养’区分开,加个‘气’部,就是‘氧气’。”
他顿了顿,又拿起桌上的茶杯,接着打比方:
“吸进去氧气,呼出来的是什么?
是带着‘碳’的气。
咱们吃的粮食、蔬菜,按老话讲都属‘木’,进了胃里,被里面的分解液消化后,好的变成营养补身体,没用的残渣就是排出去的粪便。
你想啊,木烧了会成碳,胃里的分解液就像小火苗,也会把食物里的‘木’变成碳。
这些碳遇上吸进去的氧气,会生成两种东西:
碳化氧和氧化碳。
人体只需要碳化氧,没用的氧化碳,就会随着呼吸呼出去。”
讲到空气中的其他成分,朱有建又举了个常见的例子:
“空气里不只有氧气,还有‘淡气’——
就是没什么‘活性’的气。
要是氧气浓度太高,人体内就会像铁器放在潮湿地方生锈似的,慢慢老化,五脏六腑也会跟着衰败。
想延缓这种‘生锈’,就得靠淡气稀释氧气浓度。
为了好区分,咱们给它改个名,叫‘氮气’。”
徐琳达听得眼睛发亮,手里的炭笔在纸上飞快地记着,连之前的尴尬都忘了——
这些“真知识”比她想象中更实在,也更有意思,比入宫当妃子强多了。
朱有建指尖点着桌上的宣纸,继续往下讲:
“氧气在空气里占两成,就够维持生命、延缓衰老了,所以剩下的八成,就得靠氮气来填。”
他话锋一转,忽然说起另一种生物,
“不过你别以为氮气就只用来稀释氧气,有些小得几乎看不见的生物,就靠吸氮气活着。
它们体内有种特别的东西,能把氮气变成‘安’气——
就是‘氨气’的‘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