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大学秦风超导实验室”的牌匾,在晨曦中闪耀着温润而庄重的光芒。
这不仅仅是一块牌匾,它更像是一面旗帜,昭示着一个年轻的天才,以及他背后一个国家对于科技未来的雄心与期望。
实验室内,早已不是三天前那副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此刻,这里窗明几净,秩序井然,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一种……金钱的味道。
不,是尖端科技的味道!
一台台崭新的、散发着冰冷金属光泽的顶级科研设备,如同沉默的钢铁巨兽,静静地矗立在各自的岗位上。球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镜那高达数米的镜筒,仿佛能洞穿物质的本源;综合物性测量系统复杂的管线和低温杜瓦,预示着对极端条件的挑战;还有那占据了半面墙的超算集群指示灯,正有节奏地闪烁着,仿佛在进行着深奥的思考。
空气中弥漫着新风系统送来的微凉洁净空气,以及……淡淡的咖啡香气。
一群平均年龄不超过三十岁的年轻人,正精神抖擞地穿梭于各个实验台之间,他们或在校准仪器,或在激烈讨论,或在电脑前飞快地敲击着键盘。他们是秦风从全国范围内“钦点”来的第一批核心团队成员。
有来自清北大学,年仅二十八岁便已在《格物》子刊上发表过数篇论文的理论物理博士后,钱学海。他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不苟言笑,看人的眼神仿佛在进行量子隧穿扫描。
有来自中科院某研究所,以动手能力超强着称的实验天才,李晓东。他头发乱糟糟的,衬衫上总有不明污渍,但只要一进实验室,那双眼睛就亮得吓人,仿佛能和仪器进行灵魂沟通。
还有几位从燕京大学本校选拔出来的优秀博士生和硕士生,他们看向秦风的眼神,充满了毫不掩饰的崇拜和狂热。
毕竟,他们的顶头上司,这位名义上的“秦研究员”,实际上还只是个大一的学生,一个用食堂剩饭就捅破了天的人!
此刻,秦风正站在实验室中央的一块巨大白色书写板前,手里拿着一支马克笔。他穿着简单的白色实验服,神情专注而平静,丝毫没有因为自己“老板”的身份而有任何架子。
“各位,欢迎来到‘秦风超导实验室’。”秦风的声音清晰而沉稳,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权威感,“从今天起,我们将并肩作战,共同探索‘有机复合型室温超导体’——或者,我更喜欢称之为‘燕京一号’的奥秘。”
台下,十余位团队成员屏息凝神,目光灼灼地看着他。
“我们的实验室,拥有目前全世界最顶尖的硬件设备,国家也给予了我们前所未有的资源支持。”秦风环视一周,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但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感,“这意味着,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做不出世界一流的成果。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跟跑,更不是并跑,而是要——领跑!”
“领跑!”钱学海镜片后的眼睛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他之所以放弃清北的优厚待遇,毅然加入这个年轻得过分的团队,就是被秦风那篇《格物》论文中展现出的颠覆性思想和眼前这几乎不计成本的投入所吸引。
“好!说得好!”李晓东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秦头儿,你就说怎么干吧!我这双手,早就饥渴难耐了!”
秦风微微一笑,转过身,在白色书写板上写下了四个大字:
核心方向
“围绕‘燕京一号’,我初步规划了四个核心研究方向。”秦风的马克笔在第一个方向下重重一点。
一、性能极致优化!
“‘燕京一号’目前的室温超导性能已经非常惊艳,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此。”秦风说道,“它的转变温度(Tc)还有没有提升空间?临界电流密度(Jc)和临界磁场(Hc)能不能进一步提高?材料的稳定性,尤其是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如何保证?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攻克的难题。”
他看向李晓东:“晓东,材料的制备和表征,你是专家。我希望你能带领一个小队,系统性地研究不同‘剩饭’配比、发酵菌种、合成工艺参数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我们要像神农尝百草一样,把所有可能的变量都过一遍,找出最优解。记住,我们的目标是,让‘燕京一号’的每一项性能指标,都达到理论上的极限!”
“没问题,秦头儿!”李晓东拍着胸脯保证,“别说剩饭了,就算是龙肝凤髓,我也给它优化出花儿来!保证榨干它最后一丝潜力!”
众人闻言,都会心一笑。这“剩饭超导体”的梗,看来是过不去了。
秦风点了点头,又在第二个方向下划了一笔。
二、微观机理探索!
“这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具挑战性的部分。”秦风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燕京一号’作为一种全新的有机复合型室温超导体,其超导微观机理,很可能与传统的BCS理论,甚至与现有的高温超导理论都有显着不同。我们必须搞清楚,电子究竟是如何在这种复杂的有机体系中实现零电阻输运的?是什么样的‘胶水’将它们配对成了库珀对?这种配对机制的独特性在哪里?”
他看向钱学海:“学海,理论建模和计算模拟,是你的强项。我希望你能带领理论组,基于我们现有的实验数据,结合‘物质重构原理’……呃,我是说,结合我对材料微观结构的一些初步洞察,大胆提出新的理论模型。不要怕推翻权威,科学的进步,本就是建立在不断的质疑和创新之上的。”
秦风差点把“物质重构原理”说漏嘴,好在他及时改口,用“初步洞察”含糊了过去。他知道,这个S级能力是他最大的底牌,绝不能轻易暴露。
钱学海扶了扶眼镜,沉声道:“秦研究员,我仔细研读过您在《格物》上的论文,您对材料微观结构和可能机理的初步探讨,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传统的BCS理论在解释这类复杂有机体系的超导性时,确实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我个人也认为,这里面很可能隐藏着全新的物理机制。我会全力以赴,希望能构建出一个能够完美解释‘燕京一号’所有特性的理论模型。”
他虽然没有明说,但语气中已经带上了一丝对秦风“初步洞察”的期待和敬佩。一个大一新生,能对超导机理有如此深刻的思考,这本身就足够惊人了。
秦风满意地点了点头,继续在书写板上写下第三个方向。
三、低成本规模化制备!
“任何一项伟大的科学发现,如果不能走出实验室,不能造福于民,那它的价值都会大打折扣。”秦风的语气变得务实起来,“‘燕京一号’虽然源自‘食堂剩饭’,听起来成本低廉,但我们最初的制备方法,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偶然性较大,产率也不高。要想实现工业化应用,我们必须开发出一套稳定、高效、低成本、可大规模复制的制备工艺。”
他看向团队中几位在材料工程和化学工艺方面有经验的研究员:“这个任务,需要我们从原料的筛选与预处理、关键反应步骤的控制、到最终产物的分离与纯化,每一个环节都要精打细算,反复优化。我们的目标是,未来有一天,‘燕京一号’超导材料,能够像普通塑料或者钢铁一样,走进千家万户,进入各行各业。”
“秦头儿,这个我擅长!”一位戴着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名叫孙月华的女博士生举手道,“我博士期间的课题就是关于功能材料的规模化制备工艺研究,虽然和超导材料不完全一样,但很多原理是相通的。我希望能在这方面贡献力量!”
“很好!”秦风赞许道,“我需要的就是这种积极性和专业性。”
最后,秦风在第四个方向下,写下了“颠覆性应用”五个字。
四、颠覆性应用研究!
“拥有了性能优异、机理明确、成本可控的室温超导材料,我们能做什么?”秦风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声音也提高了几分,“这才是最激动人心的部分!”
他大手一挥,仿佛在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未来画卷:
“能源领域!我们可以构建真正的无损耗输电网络,彻底解决能源传输过程中的巨大浪费,让清洁能源能够高效地输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可以制造出更小、更强、更高效的超导电机和发电机,引发新一代工业革命!”
“信息领域!室温超导材料将为量子计算机的研发扫清一大障碍!我们可以制造出运算速度远超现有计算机亿万倍的量子芯片,解决人工智能、新药研发、气候模拟等领域的超级难题!超导电子器件,也将让我们的通信速度和带宽发生质的飞跃!”
“交通领域!时速数千公里的超导磁悬浮列车将不再是梦想!甚至,我们可以畅想一下,基于强磁场约束的等离子体推进技术,会不会因为室温超导的出现而取得突破,让人类迈向星辰大海的脚步更快一些?”
“医疗领域!更灵敏、更安全的超导核磁共振成像设备,将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超导传感器,也将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发挥巨大作用!”
秦风越说越兴奋,台下的团队成员们也听得热血沸沸,仿佛已经看到了一个因为室温超导而变得焕然一新的世界。
“这些,都还只是冰山一角!”秦风总结道,“‘燕京一号’的潜力,远超我们的想象。我希望大家在各自的研究方向上,也要时刻关注其潜在的应用价值,积极与其他领域的专家合作,共同探索,共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