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锌(ZnSO4ZnSO_4ZnSO4)溶液:约2毫升,浓度约为0.05ol/L(可由宿主收集的无色废液,通过简单过滤和稀释后获得)。
“辅助试剂与溶剂”:
蒸馏水(或纯净水):适量(用于溶解和稀释)。
无水乙醇(酒精):少量(用于清洗仪器和辅助干燥,宿主可用医用酒精代替,但需注意其含水量)。
稀盐酸(HCl)或稀硫酸(H2SO4H_2SO_4H2SO4):极少量(用于调节pH值,宿主可尝试从化学实验室“合理获取”少量废弃的酸性溶液,或……用食用白醋代替?系统对此持保留意见,并强烈建议宿主购买一份《化学实验事故紧急自救手册》)。
氢氧化钠(NaOH)或碳酸氢钠(NaHaHaHCO3):极少量(用于调节pH值,宿主可尝试从化学实验室“合理获取”少量废弃的碱性溶液,或……用食用小苏打代替?系统再次表示,宿主的科研精神值得敬佩,但其“作死倾向”也同样令人担忧)。
“制备流程(宿舍阳台乞丐版)”:
“神圣净化”之原材料预处理:
将收集到的氧化亚铜沉淀物,用蒸馏水多次洗涤、离心(可用手摇式土法离心机,或将样品管绑在电风扇叶片上高速旋转,注意安全!),然后用酒精灯小心烘干(避免过度氧化),研磨成细腻粉末。
将从废弃干电池中抠出的二氧化锰粉末,用磁铁(可从废旧硬盘上拆卸)吸附去除其中的铁屑等磁性杂质,然后用蒸馏水淘洗去除可溶性盐类,同样烘干研磨。
将收集到的黄褐色氯化铁废液,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滴在pH试纸上,若pH值过高,则逐滴加入极少量稀盐酸或白醋(风险自负!),调节至pH≈2-3,然后用酒精灯小心加热蒸发浓缩至原体积的1/3左右。
将收集到的无色硫酸锌废液,用滤纸(可用咖啡滤纸代替)过滤去除不溶性杂质,然后用蒸馏水稀释至所需浓度。
“混沌初开”之催化剂母液的神秘调配:
取一干净干燥的小号烧杯(可用刷干净的八宝粥玻璃瓶代替),先加入约10毫升蒸馏水。
在不断搅拌下(可用玻璃棒或干净的筷子),缓慢加入预处理好的纳米氧化亚铜粉末和活性二氧化锰粉末,充分搅匀,形成均匀的黑色悬浊液。
然后,缓慢滴加经过浓缩和pH调节的氯化铁溶液,边滴加边搅拌,观察溶液颜色变化(理论上应呈现深棕色或红褐色)。
最后,缓慢滴加稀释后的硫酸锌溶液,继续搅拌均匀。
“画龙点睛”之pH值的精准掌控与“灵魂激活”:
用pH试纸(或从化学系“借”来的便携式pH计)精确测量混合溶液的pH值。
若pH值偏低,则逐滴加入极少量稀氢氧化钠溶液或食用小苏打(风险再次自负!),将pH值缓慢调节至4.5±0.2。此步骤至关重要,pH值的精确控制,直接影响催化剂的活性位点结构与最终的催化效果!
在pH值调节完毕后,将混合溶液在室温下(避免阳光直射)静置老化至少24小时,期间可偶尔轻轻摇晃,促使其内部各种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如果“原材料”中存在的话)发生充分的配位、络合、以及……呃,某种不可名状的“量子纠缠”与“灵魂共鸣”。
“道法自然”之催化剂的初步熟成与“灵性”孕育:
经过24小时的“神秘老化”后,催化剂母液理论上已初步具备“激活剩饭潜能”的“灵性”。宿主可将其小心转移至棕色避光玻璃瓶(可用喝剩下的酱油瓶代替,但务必清洗干净并用开水煮沸消毒)中,于阴凉干燥处(比如床底下)密封保存,以备后续“点化天选剩饭”之用。
系统友情提示:由于本催化剂配方及制备流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与“玄学”色彩,其最终的催化效果可能与理论预测存在较大偏差,甚至……可能产生某些意想不到的“反作用”(比如让剩饭变得更难吃?或者……直接长出蘑菇?)。请宿主务必保持“佛系”心态,坦然接受一切可能的实验结果,并时刻牢记“科学探索,重在过程,屡败屡战,精神可嘉”的十六字真言。
看着系统界面上那充满了“槽点”与“恶趣味”,却又在每一个关键步骤都隐隐透露出一丝“不明觉厉的科学严谨”的“简易复合催化剂·剩饭超导激活型·乞丐版V1.0”的详细配方与制备流程,秦风的嘴角不由得勾起一抹既无奈又兴奋,既想吐槽又充满期待的复杂笑容。
“纳米氧化亚铜……活性二氧化锰……氯化铁……硫酸锌……pH值精确控制……静置老化24小时……”
他喃喃自语,眼神中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芒。
虽然这个所谓的“乞丐版”催化剂,听起来就像是某个不靠谱的江湖郎中瞎编出来的“祖传秘方”,而且制备过程也充满了各种“土法上马”的辛酸与无奈。
但是,秦风却从中,嗅到了一丝……成功的味道!
因为,这个配方和流程,是“学神黑科技系统”在他提供了所有已知条件和约束之后,通过数万亿次的“极限条件模拟”和“算法优化”才最终推演出来的“最优解”(至少在宿舍阳台这个级别是如此)!
“土法炼金吗?”秦风的目光,投向了阳台上那些在他眼中已经不再是“垃圾”和“废物”,而是闪耀着“希望之光”的“宝贝疙瘩”,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自信而又带着几分邪魅的笑容。
“或许吧。”
“但是,谁又能说,从这些最卑微、最平凡的‘尘埃’之中,就一定诞生不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奇迹呢?”
“我的‘常温超导之路’,我的‘黑科技炼金之旅’,就从这第一炉‘神丹’……啊不,是第一份‘神秘催化剂’的配置,正式开始吧!”
说干就干!
秦风立刻从他的那个“百宝箱”双肩包里,翻找出他之前“合理获取”来的各种“原材料”和简陋的“实验器材”——
一个因为长期用来煮泡面而底部略微有些发黑的旧酒精灯。
几个从化学实验室“借”来的、大小不一、但都清洗得锃光瓦亮的玻璃烧杯和量筒(虽然其中一个烧杯的边缘还有个小小的豁口)。
一根用来搅拌咖啡的玻璃棒(秦风觉得用它来搅拌化学试剂,应该……问题不大?)。
几张从刘明的笔记本上撕下来的、充当临时滤纸的……呃,数学作业纸(秦风发誓,他只是想废物利用,绝对不是因为嫉妒刘明那狗爬的字迹比他写得还“艺术”)。
以及,最重要的,那些被他视若珍宝的“催化剂原材料”——红褐色的氧化亚铜沉淀、黑色的二氧化锰粉末、黄褐色的氯化铁废液、以及无色的硫酸锌废液。
他小心翼翼地将这些东西一一摆放在宿舍阳台那张因为常年风吹日晒而略显斑驳的小水泥台面上,深吸一口气,眼神变得无比专注而坚定。
一场充满了“未知”、“挑战”与“无限可能”的“土法炼金”,即将在燕京大学302宿舍这个不起眼的角落,悄然拉开它那充满了“剩饭味”与“科学光芒”的……神秘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