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宿舍内,除了秦风书桌上台灯散发出的那圈略显孤寂的光晕,以及窗外偶尔传来的几声虫鸣,便只剩下三个活宝室友那此起彼伏、风格各异的鼾声交响曲。
刘明睡得四仰八叉,嘴里还时不时嘟囔着“红烧肉……我的红烧肉……别抢……”显然是在梦中与美食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王磊则相对斯文一些,侧着身子,眉头微蹙,似乎在梦里也在攻克着某个物理难题,偶尔还会发出一两声意义不明的呓语,像是“麦克斯韦……旋度……边界条件……”
陈浩最为安静,蜷缩在被子里,只露出一个小脑袋,呼吸均匀,睡颜安详,仿佛世间的一切纷扰都与他无关。
而秦风,却毫无睡意。
他的面前,依旧摊开着那几张写满了分子式和能量图谱的草稿纸,以及那个从食堂“顺”回来的,用塑料袋小心翼翼包裹着的“神秘剩饭”样品。
空气中,似乎还弥漫着一股若有若无的、混合了豆制品发酵和多种蔬菜纤维的……呃,特殊气味。
但此刻,秦风的注意力,早已不在这些表象之上。
他的脑海中,如同经历了一场十二级的思想大地震,各种念头、信息、理论、猜想,如同海啸般汹涌澎湃,冲击着他的认知边界。
室温超导!
食堂剩饭!
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甚至可以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词汇,此刻却因为“学神黑科技系统”那一句“检测到特殊有机分子结构组合,蕴含潜在的非常规能量特性”的神秘提示,以及后续一系列关于“非常规电子输运特性”和“宏观量子凝聚态现象”的分析,被强行扭在了一起!
“咕咚!”
秦风再次艰难地咽了口唾沫,感觉自己的喉咙有些发干。
饶是他拥有远超常人的心理素质和堪比超级计算机的大脑,在面对这样一个堪称“石破天惊”、“颠覆三观”的疯狂念头时,依旧感到一阵阵的心神激荡,甚至……头皮发麻!
用食堂的剩饭剩菜,去攻克困扰了全世界物理学家近百年的“圣杯级”难题——室温超导?!
这……这已经不是“异想天开”可以形容的了!
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是“天方夜谭”!
如果把这个想法告诉钱为民教授,或者赵兰君教授,他们会不会直接把自己打包送进安定医院,好好检查一下大脑是不是出了什么毛病?
秦风苦笑着摇了摇头。
他太清楚“室温超导”这四个字背后所代表的份量了。
那是凝聚态物理领域最耀眼的明珠,是无数顶尖科学家耗费一生心血都未能触及的梦想。
从昂内斯发现超导现象开始,近百年的时间里,一代又一代的物理学家和材料学家,如同最虔诚的朝圣者,前赴后继地投入到这场艰苦卓绝的探索之中。
他们尝试了各种元素、合金、化合物,发展了各种理论模型,从BCS理论的辉煌,到铜氧化物高温超导的惊喜,再到铁基超导的发现……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足以在学术界掀起巨大的波澜。
然而,距离真正的“室温”,始终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
无数的天才智慧,无数的科研经费,无数个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都消磨在了这条漫长而崎岖的道路上。
其难度之大,简直可以用“令人绝望”来形容。
秦风虽然拥有“学神黑科技系统”这个逆天外挂,掌握了远超同龄人,甚至远超许多资深科学家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水平,但他对自己的定位,始终非常清晰。
他是一个学习者,一个探索者,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眺望远方的人。
但要说凭借一己之力,去挑战这样一个连爱因斯坦、费曼这种级别的神级大佬都未能解决的世纪难题……
秦风自问,他还没有狂妄到那种地步。
“可是……”
他的目光,再次落在了那包散发着古怪气味的“剩饭样品”上,以及脑海中“黑科技灵感”模块那依旧闪烁着微弱荧光的图标。
“系统,你确定……你没有搞错?”秦风在心中默默地问道。
“叮!“黑科技灵感”模块的提示,基于对当前触发源信息的深度解析,以及系统内置的跨时代科技信息库的综合研判,其理论可能性与潜在价值,已经过初步评估。但最终能否实现,以及如何实现,仍需宿主进行大量的、艰苦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科学探索与实验验证。”
系统的回答,依旧是那么的严谨而……不负责任。
它只负责“点火”,至于能不能“燎原”,甚至会不会“引火烧身”,那都得靠宿主自己。
秦风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
他知道,系统不会无的放矢。
既然“黑科技灵感”模块给出了这样的提示,那就说明,在这堆看似平平无奇的食堂剩饭之中,确实隐藏着某种……惊人的可能性!
哪怕这种可能性,在世人看来,是何等的微乎其微,何等的荒诞不经。
“非常规电子输运特性……宏观量子凝聚态现象……”
这两个词,如同两颗火种,在他的心底深处,悄然点燃。
他想起了那些在特定发酵和降解过程中形成的“罕见的复杂有机大分子链”和“金属离子络合物”。
他想起了系统模拟出的那种独特的“电子高速公路”般的微观导电网络结构。
他想起了系统提示的,在施加“精确的外部能量场进行诱导重构”后,可能展现出的惊人特性!
这一切的一切,都像是一块块散落的拼图,虽然还无法完全拼接出一个清晰的图像,但却隐隐指向了一个令人血脉贲张的方向!
“有机超导体……”秦风的眼神,渐渐变得锐利起来。
他知道,在超导研究的历史上,有机超导体虽然不像无机超导体那样“星光熠熠”,但也曾有过属于自己的辉煌。一些特殊的有机分子材料,确实能够在低温高压下展现出超导特性。
而食堂的剩饭剩菜,其主要成分,不正是各种复杂的有机物吗?
经过发酵、降解、以及在特定环境下的微生物作用,这些有机物会不会发生某种奇妙的“化学进化”,形成一种全新的、具有超导潜力的分子结构?
再联想到系统提示的“微量金属元素催化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