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免役名额的分配,早已与族长秦茂山商议妥当。之前秀才时,唯一的免役名额自然给了常年照顾他们母子的大伯秦大安家。
如今中了举,免役名额增多,除了大伯家,另一个名额则给了村长秦茂山家。这不仅是对秦茂山多年来为族中操劳的回报,也是维系乡村权力结构稳定的必要之举。如此分配,族中众人皆无异议,认为合情合理。
与此同时,恩施县城里的各种宴请帖子和拜访邀约,依旧如同雪片般飞来。县里的士绅、商户、乃至其他衙门的官吏,都希望能与这位年轻的举人拉上关系。
秦思齐对此深感疲惫。他深知人情网络的复杂,不愿过早陷入无谓的应酬之中。除了极少数无法推脱的(如县学教谕的邀约),他大多以“守制读书,准备春闱”为由,尽量婉拒,将主要精力留在村中。
日子便在处理这些琐碎事务中悄然流逝。秋意渐深,山峦染上了更丰富的色彩。
这期间,陈大匠从县城传来消息,建造新宅所需的主要大木料(如作梁、柱的杉木、松木)已采购妥当,正在阴干处理;青砖、灰瓦也已向窑场订制,需分批烧制运送;至于石料,则计划就近开采。物料正在陆续筹备之中。
秦思齐偶尔会去查看陈大匠送来的部分木料样品,或就图纸上的某些细节再进行推敲。他发现自已越来越享受这个过程,将脑海中的构想一步步变为现实,这种创造的乐趣,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科举和人情往来带来的压力。
他一边等待着物料齐备,一边等着服徭役的村民们早日归来。没有这些主力劳动力,新宅的建造无从谈起。
终于,村口传来了喧哗声——服徭役的队伍,回来了!去时精神尚可的汉子们,如今个个面色黝黑,瘦了一圈,有些人身上还带着些许劳损的痕迹,但眼神中充满了完成任务的轻松和对回家的渴望。
整个村子再次热闹起来。家人们迎上去,嘘寒问暖,诉说着别情。
休息了几日,缓解了徭役的疲惫后,秦茂山和秦大安便开始召集人手,建造新宅。
动工前的核心准备:择吉与相地。
秦茂山和秦大安亲自走了十几里山路,到邻镇请来了有名的周堪舆师(风水先生)。周先生年约五旬,身着半旧的道袍,手持罗盘,神情肃穆。
首先便是相地。对于秦思齐的新房,地址选在老宅东侧的一块空地上,周堪舆师仔细勘察了地形地势。
此地背靠一小片山壁,算是有靠,前面视野开阔,远有溪流环绕,符合背山面水的大吉之象,虽非真龙大穴,但对于寻常农家宅院,已是难得的“藏风聚气”之地,远比建在风口或低洼易涝处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