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灵异恐怖 > 时砂遗楼 > 第620章 守护者特征与能力描述

第620章 守护者特征与能力描述(2 / 2)

江浅的时空定位系统突然发出警报。屏幕上显示,马明远周围的时空场出现了微小的折叠,这种现象通常只在时空裂隙附近才会发生。“试着预测下一次时沙暴的轨迹。”她调出全球气象数据,“用你的能力连接不同时空的沙粒,就像编织一张大网。”

马明远闭上眼睛的瞬间,仓库里的沙粒突然腾空而起,在半空组成了覆盖全球的螺旋网络。网络的七个节点闪烁着蓝光,分别对应着七位守护者的位置,而节点之间的连线,恰好与《全天星图》中的银河轮廓重合。“它们在流动。”年轻人的声音带着惊叹,“时砂不是从一个地方来的,是从所有时空同时涌进来的。”

日内瓦协调中心的全息实验室里,七位守护者的影像围成环形。当他们的掌心同时贴上虚拟屏幕时,各自的印记突然延伸出光带,在中央组成完整的时空之钥。江浅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每位守护者的能力都呈现出独特的方向性:穆罕默德擅长防御,山田专精感知,阿木能操控地质能量,而马明远则对物质的时空属性格外敏感。

“这符合古籍记载的‘七星各司其职’。”杜邦举着修复完整的羊皮卷,上面的插图显示七位古代守护者分别手持不同的信物——青铜权杖、星图、水囊、账本,与现代守护者的能力特征一一对应,“他们的能力互补,就像乐谱上的七个音符,单独演奏时各有千秋,合在一起才能成为完整的乐章。”

当守护者们尝试联合操控时,实验室中央的沙粒突然爆发强光。它们组成了旋转的时空旋涡,旋涡内壁清晰地显现出1913年敦煌、1938年昆明、1967和巴格达的叠加影响。江浅注意到,旋涡的转速稳定在每分钟73转——恰好与《伏尼契手稿》第73与星图中恒星的自转周期相同。

“他们在修复时空裂隙。”佐藤的声音带着敬畏,她的学生山田正全神贯注地引导沙粒填补漩涡中的漏洞,那些漏洞的形状与东京刚刚出现的时空裂隙完全一致,“古籍说这是‘时空缝合’,需要七人能量共振才能完成。”

穆罕默德突然闷哼一声,他腕骨处的印记开始渗血。江浅发现防护能量场的强度超出了他的承受极限,那些沙粒组成的防护罩正在侵蚀他的皮肤。“减少输入!”她大喊着调整能量分配参数,“让阿木用水能量缓冲,就像修建水库那样!”

阿木立刻将地下水引入能量场,那些青铜色沙粒遇到水流后变得温顺起来,在防护罩内侧形成了水膜。江浅的检测仪显示,混合能量场的稳定性提升了40%,而这种水与砂的结合方式,与1938和重庆码头用水力驱动石磨的原理异曲同工。

当旋涡逐渐平息时,七位守护者的印记同时变暗。马明远突然指着实验室角落,那里的沙粒组成了未来的景象——2023年的北京,一群孩子正在用沙粒绘制守护者的故事,他们掌心的印记虽然微弱,却清晰可辨。

“这是‘传承印记’。”江浅看着那些孩子的影像,突然明白古籍中“生生不息”的含义,“守护者的基因会通过时空能量传递,就像沙粒中的微量元素,总能在新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她想起穆罕默德祖父修建的城墙、阿木家族守护的观星台,这些看似普通的传承,其实都是在为守护者的觉醒铺路。

深夜的日内瓦,江浅整理着七位守护者的能力图谱。穆罕默德的防御能量场、山田的时空再现、阿木的地质操控、马明远的物质感知……这些能力组合起来,恰好覆盖了应对时沙暴所需的全部领域。而他们身上的印记,在紫外线灯下拼合后,形成了完整的《伏尼契手稿》星图,其中最明亮的那颗恒星,位置正对应着人类文明起源的两河流域。

“他们不是被选中的,是进化的必然。”江浅在研究报告的末尾写道,窗外的月光透过时砂残留的薄雾,在雪地上投下螺旋状的光斑,“就像古籍中说的,当时空需要平衡时,总会有生命找到适应的方式。”她想起穆罕默德掌心随情绪变化的印记,想起山田能与沙粒对话的天赋,这些特征与其说是超能力,不如说是人类在时空危机中进化出的新感知维度。

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实验室时,江浅发现昨夜的沙粒样本在培养皿中组成了新的印记。那是一个融合了七种特征的螺旋符号,边缘环绕着七个细小的光点,像在预示着未来的守护者谱系。她突然明白,所谓守护者,从来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人类文明在时空长河中,为自己系上的救生索——无论在1913年的敦煌,1938年的昆明,还是1967年的巴格达,这根绳索始终在不同的时空中延续,从未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