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上元节,沈淮带着一家老小离京,向青阳郡出发。
出发的前两天,沈淮特意带着全家去国公府拜见老太君。
老太君与林氏比较投缘,尽管只见了两次面,二人便以姐妹相称了。
尤其是林氏,一口一个老姐姐,叫得十分亲热。
把老太君哄成翘嘴。
林氏抓住时机,“老姐姐,我那老伴以前是老侯爷麾下的一个百夫长,十分崇拜老侯爷,此次进京,心里一直惦记着老侯爷,想给老侯爷磕个头,您看……?”
“只是磕个头?”
“就磕个头。”
“看在你们这般诚心的份上,老身便帮你们问问。”
在老太君的支持下,沈七刀如愿见到了昔日的将领,老平南侯。
老侯爷告老多年,平日里在庄上种种花,钓钓鱼,喂喂鸡,日子十分悠闲,他的身上,也没了当年的杀伐之气,如今一身便装,跟寻常的老人没什么两样。
见到沈七刀,丝毫不意外。
“听老七说,淮之的枪法是你教的?”
“是草民教的。”沈七刀既激动又羞愧,“草民学艺不精,只教了几招皮毛,让老将军见笑了。”
“哈哈,说来我们也是有缘。”
老的曾在他麾下打仗,小的又拜他的侄子为师。
缘分二字,真是妙不可言。
话题一打开,加上两人都有共同的经历,很快便聊起来。
这边。
谢道珩则是交给沈淮一份关于黔中官员的资料,里面大概交代了总督、巡抚、各知府的背景。
另外,还有青阳郡的一个大概情况。
“人手够用么?”
“除了谢不二,弟子总共带了三十人,其中二十人中,有人可充当护卫、跑腿或打探消息。”
“为师再送你两人。”谢道珩拍拍手,就见两名精瘦的汉子从里间走来。
“这两位是同胞兄弟,父母已过世多年,也没其他姐妹,以后就由他们护你左右吧。”
谢道珩的话刚说完,高峰高川兄弟俩立即向沈淮行礼,“沈大人。”
“二位无需多礼,沈某后日便出发青阳郡赴任,这两天二位可自由行事,后天在春熙巷沈宅碰面即可。”
“多谢大人体恤。”
打过照面,两人很快退下。
沈淮拿出准备的方子,“老师,这是弟子根据【齐民要术】中制作酱清的方法改良而来的,新法酿出的酱味比现在的酱层次更分明,用途也更广。”
酱清主要用于珍贵菜肴的点染,增鲜提味。
改良后的酱清,可调味、上色、凉拌、腌制。
制作工艺有所不同,产出来的酱味也会有所不同。
谢道珩接过方子一看。
嗯,看不懂。
接着又听到沈淮说,“弟子原先想用黄豆榨油的,奈何黄豆出油太少了,十斤黄豆出不到五两油,所以弟子才动了改良酱清的心思。
没成想,竟成了。
老师手下能人多,此番献给老师正合适。”
柴米油盐酱醋茶。
京城的人,生活水平是最高的。
便是普通老百姓,逢年过节也会打点酱做菜,更别说那些酒楼了。
需求量很大。
沈淮想过自己做。
但是他手下没人,自己又要离京赴任。
最最重要的一点,做酱油需要大量的盐。
而盐,朝廷管控很严。
没有一定的权势和人脉,很难搞定。
所以,将方子送给老师是最合适的。
若老师和国公府不用,可以送给东宫。
若太子启用,方子自然而然就会用到官方酱园中,也不算埋没。
沈淮想到的,谢道珩也想到了。
“那为师便收下了。”
回到正院,沈淮将两个香方送给国公夫人。
“淮之身无长物,唯有对香道颇有研究,还望伯母莫要嫌弃。”
国公夫人懂香,一看香方便知晓沈淮谦虚了。
鹅梨帐中香有通经走络、安神助眠之效;闻中香既能舒缓情绪又能驱蚊。
二者的用料和调配,都是独家的。
可见是用心了。
“你有心了。”国公夫人笑的和煦,“此去黔中,路途遥远,你好好照顾自己,到了青阳,有什么难事,尽管带着身份牌去找附近的谢氏子弟,只要讲明身份,他们会给你方便的。”
谢氏的身份牌,沈淮确实有。
拜师时,谢道珩送的玉佩便是。
另外,他还有黎山亲传弟子的身份牌。
“多谢伯母关心,淮之不会堕了老师的威名的。”
走的时候,谢道珩又送了沈淮一把剑,“该出手时就出手,优柔果断乃为官大忌。
切记,万不可搜刮民脂民膏。”
沈淮郑重点头,“弟子谨遵老师教诲!”
回到沈宅,沈淮擦拭着剑身,又把跟随了自己多年的长枪拿出来。
谢知微和黄氏几人继续收拾东西。
翌日。
沈淮陪谢知微回了一趟谢家。
郑夫人拉着闺女说体己话,沈淮则是询问谢掌院,黔中有哪些谢家亲戚。
谢掌院表示,旁支的弟子没有,倒是有两个嫡支弟子在黔中为官。
一个是知县,一个是同知。
但距离青阳都比较远。
不过,他与黔中巡抚有些交情,政务上应该能行个方便。
但是,不会方便很多。
毕竟,两人的交情不多。
沈淮懂了。
有交情,但不多。
出了谢家,沈淮又去了黎山书院。
伯弦山长颇为意外,“不是要赴任青阳了么,怎么有空来师伯这?”
“此一去,不知何时归京,所以淮之想在离京前,多看一看师门。”
行,师伯陪你转两圈。”
伯弦山长说到做到。
真的陪沈淮在书院里转了两圈。
他学识渊博,对黔中各郡颇为了解,知晓沈淮要去青阳,还特意讲了青阳的风土人情、山川地貌、特色美食。
说完这些,刚好转了两圈。
“师伯还有事,剩下的路,便由你自己走了。”伯弦山长走了两步,又叮嘱道,“你是嫡传弟子,出门在外,别堕了我们黎山的风骨。
有事,可到一隅书屋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