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沈家入京(1 / 2)

七月中旬,沈家将准备好的东西,装上马车。

路途遥远,沈七刀和沈继业没有准备大件的东西,都是准备一些实用的土仪。

比如兴州的跌打酒、铁皮石斛;南元郡的黑灵芝和茶叶;自家山上采摘的野灵芝、忍冬(金银花)、桂花茶、蜂蜜、腐乳、多色月季。

东西种类不多,却装了满满五大马车。

族亲们知晓沈七刀一家上京主持沈淮的大婚,早早就送来礼金。

沈杏和许三斤负责登记,然后把钱送到钱庄,兑换成银锭。

此次一起去的还有沈杨沈林,沈大姑和林二爷。

黄大力和黄小梅本来也是要跟着去的,奈何孩子还小,食肆也离不开人,最后只好作罢。

两人分别给了六两银子,当做礼金。

黄达海一家,突然转了性子,同样也给了六两的礼金,黄氏族人凑了八两整。

外婆还把自己压箱底的嫁妆拿出来,打了两个手镯,说是要送给外孙媳妇。

沈氏族人听说沈淮下了六十六抬聘礼的时候,震惊得不行。

尤其是沈四爷,很担心沈淮吃了这顿没下顿,给礼金前,他还找了几位叔公,动员大家多给些。

毕竟沈淮刚当官,一下子出这么多聘礼,肯定把家底掏光了。

他们也怕沈淮没钱,被人瞧不起。

除此之外,县学的同窗、乡绅、在校学子,不知从哪里听到了风声,纷纷托许仪章、林致远、方启贤等人送礼金。

他们的说法是:人不到,礼金必到。

这些礼金,最后兑换了三十五个银锭,共计三百五十两。

三百五这个数字不太好听,沈家索性凑够六百两,刚好一箱。

出发前一晚,沈杨和沈林非常兴奋,毫无睡意。

第二天顶着一双熊猫眼,哈欠连连的上了马车。

“到了京城,多做事少说话,知道没?”送行的沈四爷叮嘱道,“京城规矩大,贵人多,你们千万要管住自己的嘴,别给三郎惹麻烦。”

“知道啦。”沈杨掏了掏耳朵,“这些话,您一天重复七八遍,我们听得耳朵都快起茧子了。”

“还不是担心你们两个闯祸么?”沈四爷戳了戳拐杖,“记住啦,祸从口出,你们两个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知道了爷爷。”沈杨拍着胸脯保证,“您就放心吧,我们一定乖乖的。”

“这才像话。”

沈七刀这边,也在叮嘱沈继亮和沈江几人要看好作坊。

“秋收后你们正常种油菜就行,若我们在京城过年,你们自己卖钱,若是我们回来,届时给你们算工钱。”

“五叔放心吧,不管是作坊还是田里,我们都会给你看好的,保证出去是什么样,回来就是什么样。”

马车缓缓启动。

到镇上的时候,沈月、许仪章、小月芽、江铭、李景舟、王宇川、魏渠等人,分别给沈七刀和沈继业递信。

尤其是沈月,写了厚厚的一封,并将两张银票塞给黄氏。

“娘,我刚出月子,没法去京城,这些你替我交给三郎,等下次会试,我定要带小月芽和仪团团去京城看三郎。”

黄氏正要推拒,就被一旁的许仪章给塞回去,“娘,淮弟成亲,我跟月娘无法参与已经很不好意思了,你若是不收,我们两个会睡不着的。”

黄氏只好收下银票和书信。

“你们在家好好照顾孩子,特别是你。”黄氏看着许仪章,“努力些,争取早日进京与三郎作伴。”

“娘不说我也会努力的。”

沈继业这边,收到了很多信,两只手都快拿不住了。

以为进了县城,就能跟沈大姑顺利汇合,没想到县城的学生,一个个堵着马车在那央求帮忙带信。

沈七刀盛情难却,笑着接收了。

县衙和县学分别写了两封信,专门祝贺沈淮新婚吉乐的。

沈大姑和林二爷过来的时候,见娘家马车被一群学子围观,不禁感叹沈淮的影响力。

林二爷羡慕道,“要是我们家致远也考上进士就好了,多风光啊。”

“迟早的事。”沈大姑很自信,“有这么一个厉害的表弟,致远不想进步也得进步,致祥也是……你没发现他们兄弟二人,最近都很用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