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稀里糊涂(1 / 2)

三月的最后一天,沈淮、崔鹤汀、卢龄之三人在太和殿举行授官仪式。

状元沈淮授职翰林院修撰,从六品。

榜眼崔鹤汀和探花卢龄之,皆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

礼部官员依旨将朝服、补服、带靴等赐给三人,并交付授官文书。

文书根据传胪时的皇帝制书生成,能确认官职身份,供赴翰林院报到履职用。

制书属于圣旨的一种,内容会录入官方档案,并且还会抄录成副本存档。

接过文书后,三人朝宣政殿的方向行跪拜礼,以表对皇帝的谢恩。

仪式并不复杂,但整个过程比较庄重,直到结束,不超过一个时辰。

四月一日,沈淮率一众进士上表谢恩。

四月二日,沈淮再率一众进士但到国子监的孔庙行释褐礼。

四月三日,朝考。

二甲和三甲的进士全部参加,通过者入选庶吉士,进翰林院深造。

没考上的直接授官。

二甲进士中,名次比较靠前的,一部分会留在六部、或京中的其他机构任职,其余人,大多外放地方做知县。

当然,赴任的时间大多在明年开春之后,中间的时间,可回乡祭祖,可到相关部门领取“政务指导用书”,学习了解事务流程。

沈淮去翰林院报到的时候,听说只有三十人入选庶吉士,三十人分散到其他部门,其余的外放地方做知县。

选择做学官的,将近二十人,人数远超往届。

前面两三天,主要熟悉环境、认人、了解职责范围。

到了第四、第五天,依旧没有安排,其他人有些坐不住了,沈淮却很淡定的看前人留下来的资料。

“我等都快急出燎泡了,沈兄倒是淡定。”卢龄之走了过来。

“急也没用。”沈淮放下手里的典籍,“我问过了,重要典籍和‘梁史’前年已经修善完毕,没我们什么事。”

“哎!”卢龄之叹道,“本以为授官了便能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看来是我多想了。”

可恶的是,家里的老头也没跟他说这事。

“好事多磨,该安排的时候上头会安排的,耐心等待便是。”

新人入翰林的核心是学习,而非‘工作’。

学习公文写作,学习朝廷典章制度,给上级打下手。

大致过了七天,沈淮、崔鹤汀、卢龄之三人开始参与日常事务。

比如整理典籍,协助侍讲、侍读校对文稿,处理临时文书。

工作量不大,但是要求很细致。

谢侍讲比较欣赏沈淮,便经常带着他参与日常事务。

比如要给皇帝讲经,就安排沈淮搜集资料,按照框架起草讲稿;辅助起草一些日常文书;帮忙整理起居注等。

不到一个月,沈淮便熟悉工作内容。

起草讲稿、起草文书、整理抄录等事宜,操作起来十分利索,谢侍讲都有时间摸鱼了。

六月初,沈淮的“回乡祭祖”假期审批下来,一共三个月。

谢侍讲偷偷告诉他,“最晚不得超过十月。”

言外之意,假期可以延长至十月,只要十月回来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