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核爆之威(1 / 2)

铅层防护层原本想凭借其分子密度和重量将导弹拦截在外,但设计者可能从未想到,会有一枚导弹如此精准地击中防护墙的中间部位。

墙体在中间部位承受巨大的应力时,会瞬间发生形变。碰撞产生摩擦,摩擦又产生大量的热量,即能量。

铅层想要拦截导弹,却没想到导弹上还加装了贫铀层。

在元素周期表中,铅排在第82位,而铀则是第92位的大佬。

想在大佬面前嚣张?怎么不看看位阶的压制呢?

如果导弹上的是比铅相对质量更轻的元素,那么在如此巨大的能量碰撞下,导弹弹头可能会直接在铅防护层外爆炸。

然而,贫铀层能够抵御这种能量的冲击,让导弹穿透进核弹存储室内部再爆炸。

这正是加装贫铀层的目的所在。

五马赫的动能推动东征-17穿透了五米厚的铅层防护,终于进入了核弹存储室。

如果导弹在铅层防护外爆炸,对内部的核弹将毫无威胁。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东征-17被经过了特殊改装。

这并非普通的导弹,而是专门针对这种防护层设计的导弹!

随着地下基地内爆发出一声巨响,大地猛然震颤,这场较量终于迎来了结局。

东征-17战胜了铅防护层,穿透到核弹头存放仓库内,与五个“大宝贝”亲密接触。

这一切的成功,都要归功于安然与火凤凰对地形和核导弹存放仓库的精确探查。

在卤蛋飞越山谷上空时,安然还在对上方的飞机进行地面引导,最终将准确的地标信息传输到六代机上。

而六代机与导弹则通过一系列精湛的操作,找到了仓库的薄弱点并突破了层层防护,终于抵达仓库内部。

穿甲弹在穿透防护层后会自动触发引信并爆炸。

穿透铅层后,穿甲弹上的贫铀层也被磨除干净,但这并不影响最终的结果。

整个地下基地的爆炸让无论是地下还是地上的人都感到一阵紧张。

所有人都看到了六代机和那枚从飞机上投下的导弹。

电视台的广角摄像机和其他报社的摄像机记录下了这一幕。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那枚导弹是东征系列的。

米国中将波发可能有所猜测,但他只以为那是普通的对地攻击导弹,最多带有一些穿甲效果。

他万万没想到的是,那枚导弹不仅能穿甲、穿山,还能穿透铅层!

基地外的人已经看到地下基地的某个区域亮起了耀眼的光芒,仿佛一个太阳在地下升起,将整个基地和外面的天空同时照亮。

看到这一幕的瞬间,波发惊呆了。

他原本以为自己处于第三层,华夏只是第一层的“菜鸟”,陈放也只是第二层的存在。然而,他突然意识到,那架突然出现的战机,竟然是第五层的存在!

核弹终于爆炸了。

东征-17,真是太厉害了!

五枚各拥有17.5万吨当量的核导弹弹头,在东征-17导弹爆炸冲击波的助推下,毫无悬念地引发了连锁爆炸。

在这场震撼的爆炸中,东征-17虽然只是扮演了引爆者的角色,但它的能量和所有努力都精准地聚焦于一个目标——引爆核弹头。而它,确实圆满完成了任务。

随着远处亮光的骤然升起,巨大的蘑菇云如同分裂的巨兽,不规则地升腾至地下基地的上空。

核爆炸,这个在短短几微秒内释放出惊人能量的过程,其威力之大,难以用言语形容。

为了方便比较,我们通常用TNT炸药的重量来表示核武器的爆炸威力,即TNT当量。

这五枚核弹头,总当量高达87.5万吨,且都采用了子母弹技术,将爆炸威力推向了极致。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方圆十公里内的一切,包括坚固的山体,都未能及时做出反应。

核爆释放的能量,让反应区的温度瞬间飙升至数千万摄氏度,这种高温在国际上通常用绝对温度K来表示。

温度的急剧升高,意味着熵增,意味着物体内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解体。

不仅是地面上的研究所,就连核弹上方的山体也在这场爆炸中灰飞烟灭。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爆炸的火光主要向上扩散,而非向四周蔓延,仿佛四周有某种力量在阻挡。

除了高温,核弹爆炸还产生了巨大的压强。

在爆炸中心,压力骤增至几十亿大气压,形成了高温高压的等离子体。

这种等离子体不仅向外辐射X射线,还迅猛膨胀并压缩弹体,使整个弹体也变成高温高压的等离子体并向外扩张,释放出剧烈的光辐射。

随后,冲击波开始迅速向四周传播。

核弹的真正杀伤力,并非来自弹片,而是来自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和放射性污染。

其中,前四者在爆炸后几十秒钟内即可产生巨大破坏,而后者则能持续数十天甚至更久。

冲击波能够摧毁地面建筑,伤害人畜;光辐射则能烧伤人的眼睛和皮肤,引发火灾;早期核辐射中的中子流和γ射线具有极强的贯穿能力,能够破坏人体和建筑物。

在这场灾难面前,人类显得如此脆弱。

参加阅兵的特迪瓦士兵以及来自特迪瓦、米国和日本的观众,在冲击波的冲击下纷纷扑倒,随后被爆炸的能量无情吞没。

几千度的高温,瞬间将人体化为灰烬,连骨头都不剩。

这些原本想来参观核导弹的观众,却不幸成为了核弹爆破的第一批牺牲品。

就连反应迅速的波发,也未能幸免于难。他和他身边的高楼、混凝土研究所,在冲击波的肆虐下化为乌有。

阅兵的典礼台更是惨不忍睹,直接被摧毁成了基本粒子。

特迪瓦的工程建设质量,实在令人堪忧。

约0.3秒后,核弹爆炸的剧烈光芒逐渐减弱,火球开始上升,形成巨大的烟云。

这是由冲击波在地面反射和负向抽吸作用掀起的巨大尘柱与烟云相衔接形成的蘑菇状烟云。

在特迪瓦这片土地上,这样的蘑菇云令人既震撼又兴奋。

地下基地外围50公里远的市区居民,在这一天都感受到了地面的强烈震动,目睹了冲天而起的蘑菇云,亲眼见证了核弹爆破的威力。

然而,他们也即将被迫离开这个地方,无法继续生活。

波发、森田大空等人在导弹的爆炸下丧生,之前被超音速战机音爆震晕的特迪瓦总统也未能逃脱厄运,与阿克拉一起命丧黄泉。

吃瓜群众们更是无一幸免。

这次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吃瓜也要分场合和对象,有些瓜是不能随便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