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言情 > 芳明1128 > 第1023章 一〇二一章 汉阳铁火

第1023章 一〇二一章 汉阳铁火(1 / 2)

绍兴四年,初夏。汉阳城西北,龟山北坡,乱石蒿草之中,一队少年与工匠正汗流浃背地勘地开基,土石飞扬,赤日炎炎。汉水彼岸的黄鹤楼高耸入云,城中鸣钟三声,彷佛也为这片荒坡上的异动传来一丝关注。

岳云负手立于土坡,身着简便军服,腰间挂着一枚光泽黯淡的黄铜哨。身后两名辅佐官披卷而立,记录他口中所述。

「高炉基座选北坡向阳地段,利于排烟排渣;炉基需掘至坚土,筑以灰石、黏土、铁夯层三重,方可承重五十尺以上炉体。焦炭需自沔阳运至,硅石可于黄陂乡间开采,磁铁矿则汉水上游襄南山区已有勘探,立即派人设卡征购。」

他转过身,语速不疾不徐,却字字铿锵:「这里,将是大宋第一座高炉炼铁厂,不是炼铁铺,不是兵器坊,而是可年产万斤熟铁、万斤钢胚的中型工业设施。我不求十年百厂,但求此炉成,汉阳军器可立增三倍战力。」

人群之中,一位年近六旬的儒衣中人缓步走来,正是当地太守陈规。他素闻岳飞之长子曾受明人教育,初见时尚疑其狂妄无礼,如今三日之内已见此少年将军精准测风、定向、取样,连筑炉之材皆能具体分析成分、比较成本,心中不由敬服几分。

「少将军所言,我本以为是纸上谈兵,今日亲见,才知旧识尽误。」陈规长揖一礼,朗声道:「老夫虽不识那什么伏打电堆,也不解汝口中之‘焦炭’、‘还原反应’,然见你这样教工匠识图、分类矿石、规划风道,却像当年我初见火药之理时——皆是从不可思议,走向必然之用。」

岳云拱手回礼:「太守过奖。孩儿自舟山来,数年前便在明人领地见此炉之威——一炉开启,数日不熄;一旦铸就,钢条可长可曲,刀剑利而不脆。与大宋今所用之兰炭火炼相比,产量提十倍,质量亦跃数阶。」

陈规皱眉:「你说大宋今之钢剑,不如人意,是为何故?」

岳云取出一卷绘图与一柄碎裂的断剑,铺展于石桌之上:「此为去年峡州军退伪齐于秭归之战中所得。敌金人佩刀取材熟铁钢胚,夹碳而锻,已近明人标准。反观我宋军军刀,多由劣铁翻炼,且采唐时‘绀锅炼钢法’,已失真传,炉温不足、炭气不稳,久战即崩口。」

「那你所建之高炉,又有何异?」

岳云眼神一亮,立即取出另一卷图纸——明国十年前的《舟山梅岑高炉试行图》。

「炉高五十尺,外衬厚砖,内胆三层;以鼓风机引风,使炉内温度过一千五百度,足可使铁矿与焦炭剧烈反应,产铁水;另设坩埚房,炼钢需将生铁混入熟铁,再加锰砂中和脆性,便得韧性上佳之铸钢。」

陈规已听得目瞪口呆,正欲再问,一名老工匠忍不住插言:「少将军……你说要造‘鼓风机’?这物靠人推风还是水车引气?汉阳城里的匠户们,怕是从未见过这样的机关!」

岳云笑道:「我已命人于鹦鹉洲渔梁搭建一座水力鼓风轮,用明国样式之涡轮式叶轮,只需江水日夜流转,即可连送风百尺。」

陈规顿时动容,喃喃自语:「你这……简直不是铸炉,是建一国之根基啊……」

数日后,龟山北坡地面已铺好耐火砖,十余名少年与汉阳工匠共同砌炉墙,山道间鹤唳与锤声交织,声声如诉如歌。

那一夜,他写信给父亲岳飞,道:「爹爹所问‘宋朝可有追赶明国之力’,孩儿不敢妄言。但从龟山筑炉之始,若能传十年之火,或可燃起一州之光。孩儿虽非鲁班,再无诸葛,然愿将旧国之形,融入新知之力,拚一线生机于铁火之间。」

盛夏将至,龟山炉基尚未封顶,汉阳军器营却传来异动。

陈规命人从后库抬出一辆长三丈、形如舟船的巨型车架,上覆草帷,足足用了八人始能移动入场。当草帷揭开,只见其上伏有一条铁腹木骨之「龙」,龙口呈圆筒,尾端铁匣连火药腔,通气孔系引火绳。

「少将军,」陈规满脸得意,拍了拍这庞然大物,「此器名曰——‘火龙出水’,老夫自嘉祐年间流传下的突火枪、飞火矢改良而成,用铁管导火、木架推动,可发射巨型燃弹,对敌阵造成冲击与火攻兼备之效。此为吾数年心血,不敢藏私于朝廷,今日先与少将军品鉴一二。」

岳云闻言,上前细查,见此「火龙」虽规模惊人,实则装配粗糙,发射管壁厚薄不均,尾室火药装填口未设安全锁环,虽有潜力,但仍属试验阶段。

他不急评论,转而从军箱中取出一物,通体黑亮——那是一支明军少年神机营标准制式燧发枪。

「太守之器名曰‘火龙’,气势逼人。孩儿这件兵器,却是明军少年营日用标配,名曰‘燧发枪’。」他拔下枪机护盖,熟练地拆解火帽、扳机、击铁与燧石座,摆放成一列零件,宛如军仪。

「此枪全长三尺八寸,口径十七分,以铸钢整体铸模、机床精磨,内膛螺旋膛线可使弹丸旋转稳定,射程可至一百五十步。」

陈规瞠目结舌:「你这……竟无需引火绳?」

「正是。」岳云拿起一块磨制平整的燧石安于枪机内,「扣动扳机,击铁摩擦燧石,产火点燃药池火药,瞬间发射。」

说罢,他又取出一截牛皮包裹,倒出数枚细小圆筒状物:「此为纸壳定装弹,内装颗粒化火药与铅丸弹头。」

他划开一枚定装弹,只见內里黑药颗粒均匀,直径如米粒,每颗外有光滑石蜡膜。

「此种药剂配方,与《武经总要》中所载‘硫磺三、硝五、炭二’不同,小子已调整为硝七、炭二、硫一,并去除如松脂、马粪、雄黄等无实效杂质。实证表明,唯三元火药反应最匀,爆压稳定,射击不焦膛。」

陈规低头再看他自制的「火龙」,顿感沉重:「老夫以往制药,还遵古法采夜硫,选羊毛灰、柏炭等……原来已被弃之不用矣……」

岳云摇头笑道:「不怪太守,宋朝多据唐制,而唐之法早已偏离正轨。舟山军火器局于永乐十年后已全面推行颗粒化火药,其法为:以蜂蜜混药成团,晒干后捣筛成粒,再入桶滚磨圆润,最后过蜡封存。火药稳定性与爆速皆大为提升。」

他又指燧发枪道:「若大宋欲追明军火器,非独模仿外形,而当从材料、药剂、结构、射手训练全盘改制。」

陈规沉默良久,终叹道:「老夫当年试造‘火龙’,不过求奇兵制敌。然今观制式火器,方知何为‘兵器为制,不为奇’,是我读书误我半生矣……」

岳云轻声答道:「太守能创‘火龙’,已是宋人火器首创之一。若配颗粒药与纸壳弹,若改装击铁与通气阀,当可跃升为轻型野战炮。孩儿愿与太守共修一式,试于汉江畔作演示,若成,将全制图送交成都总制府。」

数日后,龟山下,新式混制火龙试射。

纸壳弹填入定装槽,螺帽封紧,鼓风轮推动气阀,击铁摩擦燧石——「砰」然一声惊雷,火龙轰然喷出三尺火焰,一枚石弹轰然射出,击穿百步之外木盾,激起漫天尘沙。

满场皆惊,汉阳军器营首度沉默,旋即爆出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