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重生 > 中篇小说集世间百态 > 第32章 《张仲景教我学治痈疽肿瘤》多发性脂肪瘤

第32章 《张仲景教我学治痈疽肿瘤》多发性脂肪瘤(1 / 2)

在古老华夏大地的一隅,坐落着一座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医庐,它承载着千年的医学智慧与传承,这便是名震四方的张仲景医庐。医庐的外观古朴而典雅,青灰色的砖瓦历经岁月的冲刷,略显斑驳,却愈发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那每一片砖瓦,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见证过无数的悲欢离合与病痛治愈的奇迹。大门两侧,悬挂着一副对联,上书“妙手仁心祛百病,良方圣药济苍生”,苍劲有力的字体,仿佛在诉说着医庐主人崇高的医德与精湛的医术。这副对联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医庐主人一生行医理念的真实写照,时刻提醒着每一位踏入此地的人,医者的使命与担当。

踏入医庐,一股浓郁而独特的药香瞬间萦绕在鼻尖,那是岁月与草药交融的芬芳。这股药香,如同一位无声的向导,引领着人们走进中医那博大精深的世界。它混合着各种草药的气息,有清新的草木香,有醇厚的树脂香,还有淡淡的花香,这些气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而迷人的氛围。医庐内部,空间开阔而布局精巧。墙壁上,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依次排开,它们或是详细描绘人体经络走向的图谱,每一条经络都宛如山川间的河流,清晰而有序,仿佛能让观者看到气血在体内的流淌轨迹;或是栩栩如生的草药图鉴,从高山之巅的珍稀草药到寻常巷陌的常见植物,皆被细腻地勾勒出来,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馈赠。这些画卷不仅是装饰,更是学习和研究中医的重要工具,让医者们能够随时直观地了解人体结构和草药形态。

屋内,一排排陈旧的木质药柜整齐地排列着,它们宛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医庐的核心——那些珍贵的草药。药柜上,密密麻麻的小抽屉仿佛无数个神秘的宝藏盒,每个抽屉上都工工整整地标注着草药的名称。这些名称有的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如人参、黄芪、当归等,有的则是较为生僻的草药,它们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功效。打开其中一个抽屉,一股清新而独特的草药香气扑鼻而来,仿佛能瞬间治愈心灵的疲惫。这些草药,有的来自遥远的深山老林,历经采药人的艰辛采摘,他们翻山越岭,不惧危险,只为获取这些天然的良药;有的则种植于医庐后的药圃,在医庐主人的悉心照料下茁壮成长。它们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被医家以精湛的技艺搭配组合,成为拯救患者病痛的良药。每一种草药都有着自己的生长习性和药用价值,它们或是在阳光充足的山坡上生长,或是在阴湿的山谷中繁衍,经过采摘、炮制等工序后,才成为了药柜中的一员。

在医庐的正中央,摆放着一张古朴的书桌,桌案上笔墨纸砚一应俱全,散发着淡淡的墨香。几本泛黄的医书随意地摊开着,书页已然脆弱不堪,仿佛轻轻一触便会破碎。然而,上面记载的医学知识,却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这些医书有的是张仲景自己撰写的心得体会,有的则是前辈医家的传世之作,它们记录了无数的病例、药方和医学理论,是中医智慧的结晶。书桌上的毛笔,笔尖圆润饱满,仿佛随时准备书写新的医学篇章;墨锭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研磨后可化作黑色的墨汁,传递着古人的智慧;砚台古朴厚重,承载着墨汁的韵味;纸张虽然泛黄,但却有着独特的质感,适合书写和记录。

此刻,医庐的主人张仲景,正端坐在书桌后的椅子上。他身材修长,一袭素色长袍随风轻摆,显得飘逸而洒脱。他的面容和蔼可亲,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些许痕迹,但那深邃的眼眸中,却始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仿佛能洞察人体的每一处奥秘。他的神情专注而沉稳,透露出一位医者对生命的敬畏与担当。张仲景自幼便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深入研究前代医家的学说,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学风格。他不仅精通医术,还注重医德修养,对待患者一视同仁,无论贫富贵贱,都尽心尽力地治疗。

就在这时,一位名叫李某的男子,神色忧虑地走进了医庐。李某年约四十,正值壮年,然而此刻他的脸上却写满了疲惫与担忧。他恭敬地向张仲景行了一礼,缓缓说道:“先生,实不相瞒,今年春天我偶然间发现臀部生出3个皮下结节,大小如同蚕豆一般,平日里还略有痛感,还望先生能为我诊治。”李某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可见他对自己的病情十分担忧。他穿着一件普通的布衣,衣服有些凌乱,显然是因为内心的焦虑而无心打理。他的手微微颤抖着,不自觉地捏着衣角,眼神中透露出对疾病的恐惧和对治愈的渴望。

张仲景听闻,微微点头示意李某坐下,眼神中流露出关切之情。他起身走到李某身旁,动作轻柔而沉稳。先是仔细地观察李某的面色,只见李某面色略显苍白,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焦虑。面色苍白可能暗示着身体气血不足或者阳气虚弱,而焦虑的神情则可能影响到身体的气机运行。接着,张仲景俯下身,用手轻轻触摸李某臀部的结节,感受其大小、质地和活动度。他的动作非常轻柔,生怕给李某带来疼痛。通过触摸,他能初步判断结节的性质,比如是软硬、是否与周围组织粘连等。随后,他又为李某进行了详细的问诊,询问其日常生活习惯、饮食偏好以及过往病史等。李某一一作答,提到自己曾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和肺结核病史,最近因饮食不当,时常感到上腹部隐痛。这些信息对于张仲景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过去的病史和生活习惯可能会影响现在的病情。例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可能反映出李某的脾胃功能较弱,而肺结核病史则可能说明他的身体曾经受过邪气的侵袭,体质相对较弱。饮食不当可能导致脾胃受损,进而影响气血的生成和运行。

完成这些步骤后,张仲景回到书桌前坐下,陷入了片刻的沉思。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脑海中迅速梳理着李某的症状与病情。良久,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李某,缓缓说道:“依我诊断,你所患的乃是多发性脂肪瘤。在我们古代医学中,痈疽是一类较为常见的病症,但它与你所患的脂肪瘤又有所不同。痈,多是由于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引发的化脓性疾病,其症状往往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病情发展较快。当气血运行不畅,热毒蕴结于肌肤腠理之间,就容易形成痈。这种红肿热痛是热毒炽盛的表现,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甚至引发全身性的症状。疽则分为有头疽和无头疽,有头疽初起时便可见粟粒状脓头,随后红肿热痛加剧,且容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无头疽发于骨骼及关节间,其特点是漫肿无头,皮色不变,但疼痛彻骨。有头疽的脓头是因为热毒已经积聚到一定程度,有向外溃破的趋势,而无头疽则更为隐匿,病变位置较深,治疗难度也相对较大。”

张仲景停顿了一下,拿起桌上的毛笔,在纸上随意地勾勒出痈疽的大致形态,以便李某能更直观地理解。他一边画一边解释道:“你看,这痈疽的形状和发病部位都有一定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发展趋势。”接着,他继续说道:“而现代所说的癌症,是一大类恶性肿瘤的统称,其成因极为复杂,涉及人体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分化。与痈疽相比,癌症的发病机制更为复杂,不仅仅是气血、热毒、痰湿等因素,还与人体的基因变异、免疫系统异常等诸多方面相关。从细胞层面来看,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它们不受机体正常调控机制的控制,不断地分裂和生长,侵犯周围的组织和器官。而且癌细胞还能够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在体内存活并扩散。基因变异是癌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会导致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癌症。免疫系统异常则使得机体无法及时识别和清除癌细胞,进一步促进了癌症的发展。从症状演变来看,痈疽若能及时正确治疗,大多可以痊愈,而癌症往往更为凶险,治疗难度极大,且容易复发和转移,预后较差。痈疽在初期如果得到恰当的治疗,如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方法,可以使病情得到控制,避免进一步发展。但癌症即使进行了治疗,也可能会有残留的癌细胞在体内潜伏,一旦时机合适就会再次复发和转移。”

就你这多发性脂肪瘤而言,虽与古代痈疽并非完全等同,但从中医角度分析,皆与人体气血、痰湿等的异常密切相关。人体肺主气,脾主运化,当肺脾两虚时,气的运行不畅,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就容易导致痰浊内生,痰浊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久而久之,便凝聚成瘤。”张仲景详细地解释着病因病机,他深知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对于治疗的重要性。只有李某明白了自己身体的问题所在,才能更好地配合治疗。

李某听得全神贯注,不时点头,对张仲景的讲解表示认同和理解。张仲景见状,继续说道:“你目前脉象沉细,舌苔薄腻,这正是肺脾两虚,痰浊阻络的表现。脉象沉细则说明气血不足,阳气虚弱,不能鼓动血脉;舌苔薄腻则是痰湿内蕴的征象。故而治疗需以补肺健脾,化痰通络,理气散结为原则。”言罢,张仲景提笔蘸墨,在纸上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一方药方:“红参30克,此药大补元气,能增强肺脾之气,为君药;橘红30克,可理气宽中,燥湿化痰;远志30克,宁心安神,祛痰开窍;菖蒲30克,化湿开胃,开窍豁痰,这三味药辅助红参,增强化痰祛湿、宁心安神之效,为臣药。海浮石30克,能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柴胡30克,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枳实30克,破气消积,化痰散痞;郁金30克,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它们共同起到理气化痰、软坚散结的作用。乌蛇30克,祛风通络,善治风痰之症。白术60克,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瓦楞子60克,消痰化瘀,软坚散结;海藻60克、昆布60克,二者皆能消痰软坚,利水消肿;当归60克、白芍60克、丹参60克,养血活血,使气血通畅;乌贼骨60克,收敛止血,制酸止痛,且能软坚散结。半夏15克、白芥子15克、胆星15克,加强化痰之力;三棱15克、莪术15克,破血行气,消积止痛;沉香15克,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礞石15克,坠痰下气,平肝镇惊;猪牙皂15克,祛痰开窍,散结消肿。最后,用六神曲适量,健脾和胃,消食化积,调和诸药。以上诸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丸6克,每天2次,每次1丸,以开水送下。”

李某接过药方,眼中满是感激之色,他深知这小小一张药方,凝聚着张仲景的智慧与心血。他恭敬地向张仲景再次行礼,说道:“先生大恩,李某没齿难忘,定当按时服药,期盼早日康复。”张仲景微笑着点头,叮嘱道:“服药期间,还需注意饮食清淡,保持心情舒畅,如此方能事半功倍。”李某连连称是,而后告辞离去。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李某按照张仲景的药方服用了1料药。当他再次来到医庐时,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他兴奋地告诉张仲景:“先生,真是神了!我按照您的药方服药后,臀部的脂肪瘤竟然全部消散了!”李某的声音中充满了惊喜和激动,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他原本以为自己的病情难以治愈,没想到在张仲景的精心治疗下,竟然取得了如此显着的效果。张仲景欣慰地笑了笑,说道:“疾病初愈,仍需巩固疗效,以防复发。我再为你配1料药,你继续服用一段时间。”李某感激不已,接过药方后离去。

李某的事情在当地渐渐传开,让更多人对张仲景的医术钦佩不已。不久后,一位名叫毕某的35岁男子,听闻了张仲景的大名,也慕名来到医庐。毕某面容憔悴,一见到张仲景便迫不及待地诉说自己的痛苦:“先生,我这左股侧及上肢两臂生出了多枚脂肪瘤,某年去医院经病理诊断为脂肪瘤,西医虽为我切除了一些,但没过多久,别处又长出了新的瘤子,这可如何是好啊!”毕某的眼神中充满了无奈和痛苦,他的手臂和大腿上可以看到一些手术后的疤痕,而这些脂肪瘤却又反复发作,让他感到十分困扰。

张仲景安抚毕某坐下,像之前一样,为他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诊断。他先仔细观察了毕某脂肪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外在表现,然后为毕某把脉,感受其脉象的变化,接着查看了毕某的舌苔。经过一番望闻问切,张仲景说道:“你这病症,辨证为风邪入腠,生痰成瘤。风邪侵袭人体,进入肌肤腠理之间,与体内痰湿相互搏结,从而形成瘤体。风邪善行而数变,游走不定,所以脂肪瘤会在身体不同部位出现。治疗当以祛风化痰,通络散结为法。”言罢,张仲景又写下一方:“蜈蚣、全蝎、僵蚕、蝉蜕、炙穿山甲、夜明砂各18克。蜈蚣、全蝎,性善走窜,搜风通络,攻毒散结;僵蚕,祛风定惊,化痰散结;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炙穿山甲,活血消症,通经下乳,消肿排脓,搜风通络;夜明砂,清肝明目,散瘀消积。诸药合用,共奏祛风化痰,通络散结之效。将这些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天3次,每次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