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新乱
隨著天下动乱的日益加剧,
巫蛊迷信之风,在民间也大肆流传。
即便有太平道的宣传,
但中原何其之大,人口何其之眾,哪里是太平道能全然抚平的呢
而关中素来为中枢要地,朝廷管控最是严格,更不容易受到太平道的影响。
从某种角度上说王莽寧可让关中之民沉浸在巫蛊的宣传中,也不愿让他们睁眼看世界!
那些黎庶知道的多了,懂的道理多了,就要多思多虑,转而就要生出更多的抱怨来,
就要生出叛逆的想法来。
所以,
当有人为垂死挣扎的王莽送上所谓记载了“吉兆”的符命,宣扬黄帝御女飞升的故事,请求王莽苦一苦自己,为国家为子民再立国母时,王莽只能含泪认同。
他派遣中散大夫和謁者各四十五人分別巡视全国,广泛选取被邻里所推崇的有淑女的人家,送上名册。
这使得民间疼爱女儿的人家,都慌张起来。
要么赶紧为女儿定亲招婿,
要么就是宣称女儿心慕佛法,带髮修行总而言之,
这些人都不愿意牺牲自家的爱女,將之送到宫里伺候一个年近古稀的老头子,换取不知道能延续多久的荣华富贵。
消息传到王莽耳中,他便更加生气。
“必须將这件事办好!”
他对中散大夫严厉的吩咐道,“国家岂能没有皇后呢!”
有人怀抱著忠臣的心態,还想要劝諫王莽。
“国家的问题很多,为什么要把力量消耗到这种事上呢”
找那么多女子入宫,
你还能行吗
你还有用吗
“秀色可餐”虽好,可也不能天天吃啊!
结果王莽不理解他的好意,重重处罚了他,坚定的推行了这个命令。
“我不能老!”
“我要告诉天下人,我还能继续做下去,我还有很多精力,很多时间,用来治理这个国家!”
他怎么敢老呢!
王莽一个人站在母亲渠氏生前居住的宫殿之中,对著里面即便用心保养,也难免透出腐朽气息的一切喃喃自语。
“如果他们知道我老了、不行了、虚弱了”
“他们一定会像一群野狗一样扑上来,把我咬死的!”
王莽瞪大眼睛,满是皱纹的脸上流露出深刻的怨愤和恐惧。
他伸出手,想要抚摸母亲曾面对过、祈祷过多年的佛像,结果却因为情绪过於激动,
年老的身体失去控制,將那木雕的佛像推倒了。
它掉落到地上,
脖颈断裂开来,露出被虫子蛀空了的內部。
佛像的头颅在地上滚动了一番,最后在王莽脚下停留,面孔朝向上空。
他看著它,目光中有种“语应验”的惊恐。
它也看著他,微微垂下的细长眉目间,满是对人间的悲惘,仿佛在嘲讽面前这位无能的君主。
“滚!”
“给我滚!”
王莽又惊又怒,將那佛头一脚踢开。
后者滚入角落,消失在了王莽的面前。
只留下新朝的皇帝胸膛起伏著,发出莫名的喘息。
他脚步匆忙的想要离开这座腐朽的宫殿。
但在跨出大门之时,王莽忍不住回头,看向母亲常年跪拜的蒲团。
那失去了头颅的佛像仍旧安静的躺在那里,
就像曾经泥雕木塑的功显君一样。
“母亲。”
“就连你也不为我祝福了,是吗”
王莽轻轻的吐出这样一句话。
一阵风吹过来,声音便消散的无影无踪。
隨后他转过头,怀抱著无比的倔,又不服气的推行起了自己的革新。
他怎么会失败呢
他怎么可以失败!
他建立的大新,必然要为天下万民,迎来一个全新的天地!
也必然会延续千千万万年,与这山川社稷一同存在!
“让百姓变得愚蠢容易,但恢復他们的智慧,就很艰难了。”
关中,
带著一大群死鬼出门,跑到刘老三高庙里,观看一群壮汉在里面开趴的何博没多久便因为眼晴不適,宣布放弃了这次团建。
死鬼们自由活动起来,
上帝也漫步在了涇水的岸边。
他指著一群消瘦的,正在野外举行淫祀的人,对身边仅剩的,还没有跑完的死鬼说道西门豹回想起自己的过去,摇著头说,“巫蛊在民间盛行的本质,是因为民心不安。”
人间没有能够让百姓感到安全、期待的东西,偏偏又不甘心直接死去,便会下意识的寻求起鬼神的帮助。
他们无法判断鬼神是否存在也不知道那样的存在,对自己怀抱著怎样的想法但人间权贵的嘴脸,他们却是很清楚的。
既然已知之物恶臭到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步,
那么追寻未知,又有什么错误呢
“只要更换了旧日的支配者,拨开百姓头顶的阴云,让他们重新生出对生活的渴望,
那生命自然会自己寻找到出路。”
“可我觉得堵得有些严重啊!”
何博又指向一处地方。
那里是涇水的河道,原本应流过潺潺的河水。
但元凤三年时发生的地震,泥土石头滚落到了里面,將之阻塞,至今也没有疏通,
因为王莽把拿来疏通河道的钱拿去进攻匈奴和西域诸国去了。
而在其失败后,更是恼羞成怒,臣子们都不敢再提起这件事。
经常沿著黄河游来游去的王延世每次路过涇水这条大河支流的支流,都要唤声嘆气一阵。
“我生前一直为了如何堵住奔腾的河水而苦恼。”
“想不到死了却要为如何疏通受阻的水流而忧虑。”
“想来后人治理天下的河流,会更加艰难吧!”
“商鞅你说,堵得久了,还能恢復通畅吗”何博转过头,向另一边的商君发出疑问。
商鞅当即瞪了他一眼,“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又想趁机讥讽我了吗”
他背著手重重的哼了一声,“我当初诗书的目的,是为了明確法令的威严,使上下眾人之心凝聚————.可不像王莽这无耻之徒!”
而且即便有秦后之人,口口声声宣秦国苛政,不敬重儒生、不重视诗文经典等等,
却也不能忽略商鞅变法之时,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的,眾多用於宣传和学习法令的学堂。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为了让百姓更好的“遵纪守法”,这样的举措还促进了秦人识字率的提高。
同时又因为学堂里讲授的,多为律法、农耕、匠造、数算等等实用於生活的知识,使得当时的秦人中,能背诵九九歌诀的,更是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