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军到达陕郡,严庄急调集精锐抵御,郭子仪于陕州曲沃进击,在新店击溃叛军主力,消灭燕军十余万人,尸体横陈三十余里。
唐军节节胜利,眼见得便可兵进中原,解救睢阳之围。
只是可惜,奈何天不从人愿。十月初九,燕将尹子琦闻报本国叛军在关中节节败退,急欲结束睢阳战事,乃下令全力攻城。
城中唐军将士此时兵不满千,又大都因饥饿伤病,再也无力作战。张巡城门将破,遂向西叩拜,行君臣大礼已毕,起身慨然说道:粮尽兵疲,孤城防卫之计已穷,必不能保全矣。臣生时不能报效陛下,死亦定变成厉鬼,以来杀贼可也。
乃与许远携手相搀巡防,布置最后一石一矢。远望东方天际,见一轮红日喷薄而出。
战至未时,睢阳矢尽粮绝,终至城陷,城门洞开。
尹子琦率燕军一拥入城,张巡与许远二人饿倒在城头之上,虽见燕军来至近前,却已无举刀自杀之力,乃一起被燕军所俘。
叛军将二人押下城头,被俘睢阳将士见到主帅被缚遭擒,皆起立哭泣,悲不能胜。
张巡镇定如恒,向众军说道:诸位将军皆乃我大唐忠贞之士,张巡能与诸公并肩抗贼二载,此人生之大幸事也。此时既落贼手,得其所也,尤需镇静而喜,有何害怕之有?更且无需悲伤耳。世人固有一死,乃是命中定数,今我等死于王事,复有何憾哉。
众人闻而愈加大哭不止,皆因悲伤难禁,无法仰视。
尹子琦对张巡说道:我闻明公督战之时,每尽力大声呼喊,往往眼眶破裂血流满面,银牙咬碎。两国交战乃是常事,何至于此耶!
张巡答道:我欲用正气灭贼,争奈力不从心耳!
尹子琦发怒,用佩刀撬开张巡嘴唇,果然发现口内只剩三四颗牙齿。
张巡骂道:某虽牙齿尽没,乃为君父而死,幸也!你投靠叛贼,乃是猪狗不如之辈,便是齿坚如石,又岂能长久乎!
尹子琦为其气节所感,便想要当场释放,于是以佩刀压颈,胁迫张巡投降。
张巡宁死不屈,骂不绝口。尹子琦回首,见南霁云在一旁挺立冷笑,复又逼迫他投降,南霁云只是冷笑不应。
张巡厉声呼叫:南八,男儿一死而已,岂能向不义之人投降!
南霁云笑道:某欲有所作为,公所知者。既明公有命,南八怎敢不死!
尹子琦至此计穷,长叹一声,命令行刑,将张巡、姚訚、雷万春等三十六人一同杀害。张巡由是英勇就义,终年四十九岁。
平叛之后,唐肃宗感念张巡忠烈,追赠为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并授其子官职。
历史真相:睢阳之战,从至德二年正月互为攻守,至十月城破,屏障江淮半壁江山十个月之久。前后大小四百余战,张巡以不足万人之众,杀伤贼兵十数万人,乃古今守城绝例。安庆绪数十万大兵被张巡牵制,方使唐军顺利转入反攻,从容收复两京。当时朝廷仅剩下江淮流域赋税支撑军费,睢阳是江淮重镇,如果失守,运河阻塞,后果不堪设想。亦只因有张巡、许远二人固守睢阳,其间朝廷因不断得到江淮财赋接济,唐室天下得以保全。
镜头转换,按下睢阳,复说南阳。
画外音:当时在淮泗汝南之间,另有一支抗敌孤军,与张巡、许远坚守睢阳遥相互应。此便是邓州刺史、金乡公鲁炅扼守南阳故事,亦值大书一笔。
字幕:鲁炅,幽州范阳人,身材高大,略通经史。以荫补左羽林长,后隶安西节度使哥舒翰麾下。因功累迁左武卫将军,复拜右领军大将军。
安禄山叛乱之时,鲁炅为山南节度使。因不肯降贼,率兵立栅于滍水之南阻挡叛军,被安禄山手下武令珣、毕思琛率大军来攻,兵败退保南阳。
唐玄宗为保荆襄之地,因命鲁炅为上洛太守,后升任邓州刺史、南阳太守,兼任南阳守捉、防御使。不久兼任御史大夫,充任南阳节度使。
鲁炅领旨上任,率领岭南、黔中、山南东道五万军,驻于叶县之北,防备燕军。因表荐薛愿任颍川太守、防御使,庞坚担任副使,复在滍水以南修筑营寨,深挖壕沟自保。
武令珣、毕思琛前来进攻,鲁炅坚守不出。叛军顺风放火,浓烟飘向营垒,士兵头顶木板逃跑,叛军箭发如雨,鲁炅及宦官监军薛道等人侥幸逃脱,余众全军覆没。
当时唐营军械丢弃如山,燕军因致大富,足支数年之用。
至德二年,鲁炅召集散军守卫南阳,复遭叛军围困。潼关失守,哥舒翰奉安禄山之命寄书召降,鲁炅不从。燕将武令珣来攻,数月不克。
武令珣其后死于军中,田承嗣接任,继续进攻南阳。
唐颍川太守来瑱、襄阳太守魏仲犀闻知南阳势危,遂合军一处,前来援助鲁炅。
魏仲犀遣胞弟魏孟驯为将,奈何其弟无能,率兵刚到明府桥时,望见叛军旗帜便逃,致令部众未曾交兵,便已大败,救援南阳之举化为泡影。
此时南阳城与睢阳极其类似,城内粮食早被吃光,乃至煮弓箭牛皮筋角为食。致令斗米五万钱,一只老鼠也可卖到四百文,军民饿死无数。
唐肃宗李亨派宣慰使曹日升前来劳军,提升鲁炅为特进、太仆卿。但道路为叛军阻绝,天使不能进城。
适逢颜真卿从河北来到襄阳,力劝襄阳太守魏仲犀派精骑十名,护送曹日升进城,传达天子命令,城内由此而军心渐稳。
曹日升复率千名士兵运粮进城,使军民得食,鲁炅又能坚守百日。
南阳遭围一年,日夜作战,军队以死人为食,终无救兵到来。
五月十五日夜,鲁炅率领数千士兵由宛城南门突围而出,向南逃往襄阳。燕将田承嗣尾随追击,鲁炅拼死战斗,杀死叛军数千,终将田承嗣杀退,南保襄阳,拒住汉襄要隘。
叛军欲南下扰乱江汉,幸亏鲁炅当住要道,江南方得以保全。朝廷遣使下达诏命,升任鲁炅为御史大夫,襄邓等十州节度使。
至是年十月,长安、洛阳两京收复,叛军逃往河北,襄阳之围始解。
便说广平王李豫及副帅郭子仪,自收复长安之后,率领唐军攻克陕郡,一路直逼东都,如汤泼雪,势如破竹。
安庆绪大惧,只得弃了洛阳,败逃退往河北。
燕将李归仁则率燕军精锐及胡兵数万,溃归范阳。郭子仪遂收复洛阳,并遣军攻占河内等地,李光弼率军自太原东进,攻占漳河之北重镇滏阳,先断绝燕军北归范阳之路。
燕国丞相严庄眼见不敌唐军之锐,遂拿出见风使舵绝技,率叛军余部向唐军投降。
肃宗仍为重用,任命其为司农卿。
陈留军民亦响应唐军,杀燕将尹子奇归附王师,亦算为张巡及许远两位英雄报仇。
鲁炅与张镐、来瑱、吴王李祗、李嗣业、李奂攻打河南、河东道,旬月之内收复两州,只有叛将能元皓占据北海,高秀岩占据大同,急未克复。
朝廷诏命鲁炅为开府仪同三司、御史大夫、京兆尹,封岐国公,食邑两百户。
张镐奉大帅郭子仪之命,继又率兵北上,以与李光弼呼应。
肃宗闻报官军节节胜利,不由大喜,于是放松军事调度,转而忙于筹办迎归太上皇还都之事,未及调遣各路军马,追击清扫燕军残部。
字幕:可惜!其后史思明之乱复起,皆因此时不追穷寇之误。
安庆绪逃奔河北,途中检点人马,见步兵不满三千,骑兵才三四百,不由大是丧气,心中凄凉。向东自原阳北渡黄河,一口气逃到新乡,这才停住脚步,暂歇车马。
便于此时闻报,丞相严庄已经降唐。诸将心思不由大为动摇,各怀离散之志。
阿史那承庆、李立节、安守忠、李归仁等部,分别逃散至恒郡、赵郡一带。只有范阳旧将张通儒、崔乾佑等两三人,时常前来参拜。
北至卫州,已无大将前来拜见护驾;再等到汤阴,连随从军马也已逃走半数有余。
安庆绪知道人心已变,也不敢过问,徒呼奈何。
到相州之时,只剩士卒一千、骑兵三百,皆已疲惫不堪。安庆绪勉强挨到邺城,入城设置衙署,整修战备。
喘息未定,探马入衙来报:漳河对岸滏阳城中,有河东节度使李光弼把守,驻有精军一万,精骑五百,挡住我军北归去路。
安庆绪闻听大惊,呆愣半晌,如同痴傻。
安庆和见兄如此,遂献计道:兵法有云,置之死地而后生。此时前有李光弼大兵拦路,后有郭子仪等追兵,我等再无生路。反正是死,不如瞒天过海,冒险一搏可也。
安庆绪听罢,被激发赌徒本性,精神陡振,问道:计将安出?
安庆和答道:今虽两京复失,但燕国兵将皆散于范阳、河北等地,元气尚存。皇兄不如亦效李亨当初所为,发下数道檄文,遣使去招诸路兵将前来勤王。为坚诸将之信,可说我兄弟自占据邺郡,已设奇计大破唐军。李光弼大败于滏阳,王思礼兵将溃散,回纥兵已回归本国。其余碌碌之辈,又何能拒我范阳精兵哉?
安庆绪听罢,深以为然。
便即分派八队人马出城,往各处旧部兵营发布战报:今大燕皇帝驻陛邺都,赖先帝英灵护佑,大破李光弼、王思礼两军,收降斩首万计,邺城禁军营幕俨然,军资足备。且回纥骑兵已经撤走,各路唐兵实乃乌合之众,各位将军只要前来勤王,立功何难?先前溃散将士,限于本月二十六日前,皆到相州集结屯住,复去攻取洛阳,还我旧都,钦此遵照。
各路叛军接到战报,皆信以为真,叛逆之心复又稳固。遂纷纷接受安庆绪招诱,各自率本部军前来相州。
旬日之间,蔡希德自上党、田承嗣自颍川先至,三家合兵,连同安庆绪近日在河北诸郡所招募新兵,复集六万余人,贼势复振。
安庆绪在邺城立稳脚跟,却忌惮史思明在范阳独拥重兵,势力太盛难以控制,便于十二月遣使赍持圣旨,至范阳调兵南下。
史思明却善见风使舵,因见安禄山已死,燕军势衰,遂囚禁安庆绪使者,以其所领河北十三郡,及八万范阳精兵降唐。
肃宗下旨宽恕其罪,并授命为范阳节度使。
除史思明不奉安庆绪之命外,诸路叛军将领风从云集,于年末之前全部到达相州。
安庆绪由此起死回生,遂诏命将相州改称安成府,大赦境内,改年号为天和。委派名将薛仁贵之孙薛嵩训编练部队三万余人、骑兵六千以上,重又军威大振。
然而好景不长,其后不久探马来报,青州、齐州节度能元皓率领兵马归顺朝廷,德州刺史王暕、贝州刺史宇文宽亦先后归唐。
安庆绪大怒,命蔡希德、安太清攻陷叛反诸州,将守城将士剁成碎块,使众军分而食之。又将各级将领士卒全部调换,纵其自相屠杀。
时过半年,安庆绪便将燕国旧部诸将清洗完成,归顺唐朝念头瓦解,各自熄灭。
因在邺城立足已稳,遂又老毛病复发,开始不理政事,只顾修建亭榭楼船,通宵宴饮。因严庄已降唐朝,复重用高尚,致令各大臣之间互不同心,诸将之间各相猜忌。
蔡希德部队最为精锐,且秉性刚直,便为文臣不容。只因张通儒屡进谗言诬陷,安庆绪不分青红皂白,立命绞死。
由此三军将士大哗,皆因蔡希德横遭冤屈愤恨。
蔡希德既死,安庆绪乃命崔乾佑为天下兵马使,代理统帅朝廷内外诸军。而崔乾佑秉性执拗乖僻,士卒皆不服从。
字幕:至德二年,腊末。
唐肃宗李亨因收复两京,遂诏命改元,称次年为乾元元年。
李光弼因上贺表,并上奏道:史思明为首倡反叛贼首,又轻举十三万重兵投降,必有重大图谋。今安庆绪定都邺郡,重复猖獗,若与史思明南北呼应,则河北又复为朝廷所有,关中再度危矣!诚望陛下派遣心腹重臣,前往范阳探察。若史思明公忠体国,当引于朝堂委以重职,若果有反意,当趁便杀之,以免前番范阳兵变之忧。
肃宗览奏,亦生疑虑。因思范阳降臣乌承恩与史思明相厚,遂命其为使,前去范阳劳军,并试探史思明真实意图。
史思明闻天使到来,亲迎至城外十里,请入府衙,盛情款待。酒席宴前,乌承恩见史思明骄奢淫侈,部下亦尽虎狼之辈,对朝廷并无丝毫恭敬畏服之意,便知李光弼所奏不假。
当晚宴罢回至馆驿,乌承恩之子乌禀孝于史思明帐下任职,奉命前来拜见父亲。
乌承恩四顾无人,遂谓其子:此番我受朝廷之命前来范阳,实为除掉史思明反贼,以代其节度使之职,儿谓何如?
乌禀孝未及回答,窗外传出两声冷笑,史思明部将闯进,将他父子捆翻在地。
又自乌承恩行李之中,搜出李光弼上奏皇帝牒文,并唐肃宗赐与范阳守将阿史那承庆免死铁券,另有史思明心腹党羽名单。
部将不由分说,将其父子及三班物证押送节度公府,逞解主帅。
史思明往复踱步良久,指着牒文、铁券及名单,问乌承恩道:公因何如此对我?
乌承恩磕头道:此李光弼之谋也,某奉帝旨,不得不来。
史思明集合部众,面向西南流涕道:臣以十三万众归降朝廷,何负陛下,而欲杀臣!
于是当众打死乌承恩父子,囚禁传旨官李思敬,然后向肃宗上表鸣冤。
李亨览表大惊,急复遣使再到范阳,降旨宣慰道:此非朝廷与李光弼之意,皆乌承恩所为。卿既杀之,甚善!
史思明冷笑不止,吩咐将李思敬从监中提出,与传旨官一齐杀了,又将肃宗圣旨撕个粉碎,对部下众将道:此是唐天子负我,非我负唐天子也!
于是利用群情扰扰,再次扯起反唐大旗。
此乃乾元元年六月,距其背燕降唐之时,正够半年时间。
军师祭酒耿仁智急忙劝谏:将军既降唐室,天子赦免造反大罪,并以边镇重职相授,可谓已是功成名就。奈何逞一时之怒,自为反复小人哉?今长安、洛阳两京既皆被官军所陷,唐室气运复盛,各路勤王之师已集,不可与抗,唯请将军思之。
耿仁智跟随史思明三十余年,向来言听计从,故此不择言辞,直言相谏。
哪知史思明此时利欲熏心,岂肯听他在旁絮絮叨叨?闻言不由大恼,顺手抢过身边亲侍所持铁棍,一下击碎了耿仁智脑袋。
部下诸将大惊失色,再不敢言。
乾元二年,正月。史思明僭称大圣周王,设置百官臣僚,不奉唐朝天子旨令。
肃宗皇帝闻报,所有幻想皆已破灭,只得从睡梦中醒来。
于是颁发诏旨,火速召集诸镇九大节度使,以郭子仪为首,使心腹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俗称监军,节制九路兵马,前往河北平叛。
你道是哪九大节度使?分别是朔方节度使郭子仪、襄阳节度使鲁炅、陈留节度使李奂、灵昌节度使许叔冀、北庭行营节度使李嗣业、青徐五州节度使季广琛、魏州节度使崔光远、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关内节度使王思礼是也。皆是能征惯战之将,常胜不败之帅。
郭子仪领旨,召集其余八大节度使,议论平贼方略。诸节度使皆云:安庆绪占据邺郡,正当前往范阳要道。当先命平灭安庆绪,扫平北伐范阳障碍,再伐范阳。
郭子仪称是,遂与诸节度使各领部兵,浩浩荡荡,向邺郡方向挺进。(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