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三年,他更是献出了自己制作的二十八连发连珠火枪。
然而,当时的工艺水平有限,枪管容易过热炸膛,还没等他进一步改进。
因为他与来自比利时的洋大臣南怀仁意见不合,南怀仁觉得戴梓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自己国家的科技水平,便联合他人指控戴梓“私通东洋”。
就这样,戴梓被康熙流放发配到了辽东。
在铁岭的日子里,这老头过得十分艰苦,只能靠卖字画勉强维持生计。
“好,戴所长,你就和你的儿子戴亨安心搞研发,其他事情一概不用操心,只管一门心思为朕研究火枪火炮。只要你专心为朕做事,朕定会为你兜底,保证没人再敢动你们。朕还希望能研发出那种便携式的,拿在手里,用时点燃,扔出去就能爆炸的火药武器。”
戴梓感动不已,扑通跪地,流放三十年的屈辱、饥寒交迫的困苦,此刻都化作老泪纵横、叩谢隆恩。
他上前将人扶起、握住戴梓布满老茧的手,接触到手背上的冻疮、是铁岭极寒之地留下的。
戴梓红着眼眶看着搀扶着自己的皇上、自己总算是遇到明主了。
可是他心里清楚,自己这种人只适合专注于研究,并不擅长官场上面的弯弯绕绕。之前就是因为性子太过耿直,得罪了不少人。
流放了这么多年,如果还学不会说话和人情世故,那真的是白活这七十年了。
“老臣愿为皇上效犬马之劳!”
他颤巍巍从怀中掏出泛黄的火器改良手记。
“二十八连发连珠铳的图纸,老臣从未忘记......”
“爱卿,起来吧,家里要是有什么困难,都尽管与朕说,朕得你此等天才,是朕的荣幸。”
戴梓擦了擦眼泪。“臣现在吃得好、住得好,家人也都安顿妥当,皇上为臣费心了。臣定会全力以赴搞好研究。”
在火器研发的进程中,胤当前面临着很多棘手的难题。
在缺乏先进机床设备的情况下,仅靠手钻来制造枪管,速度实在是非常的慢,工业基础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是非常重要的。
也不知道十三弟胤祥什么时候才能成功研制出蒸汽机。
胤禛神色严肃地吩咐。
“孙尚书,你回去立马在招募五百名工匠学徒,安排专人培训他们钻枪管的技术,务必尽快培养出一批熟练的工匠。另外,按照戴所长研制的后装燧发枪、生产出新式后装燧发枪,试验合格就要加快生产进度,争取在月底前制造出五百支后装燧发枪。”
此时大清的火器营,装备的依旧是火绳枪。
将士们在战场上,还得手里拿着几米长的火绳,非常不方便。虽然现在燧发枪已经有了,西方基本也都装备上了,至于大清为什么不用,还不是因为周边没有强大到足以构成威胁的敌人,也就没有升级武器的迫切需求。
再者,清政府内部腐败严重,对火药的保存敷衍了事,经常会导致火药常常受潮,结块。
劣质的火药、燧石,加上落后的工业体系很难大批量的制造出精细的枪管、膛线精度不足。
燧发枪虽好,却质量问题,时常炸膛伤人,使得燧发枪的哑火率高于火绳枪,这也是燧发枪未能大规模装备军队的重要原因。
单说钢这种材料,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其冶炼与加工难度就像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